标准化规模化
科学化国际化
上工少涉诚朴勤仁!
基于基础医学的现代针灸
浮针治疗
乳房炎性疾病的思考
医院周劬志
●中医外科学认为,肉芽肿性乳腺炎属于“阴疮”性质,为虚症。以气血不足,痰凝阻络(乳络)为其主要发病机理。临床上表现为,初起肿块疼痛不明显,皮色及皮温不变,舌质淡嫩有齿痕,舌苔白,脉沉细或弦细等,辅助检查之血象不高。无典型“红、肿、热、痛”之“阳疮”表现。而临床上往往有患肌可寻(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锁骨下肌、胸锁乳突肌、斜角肌、肱二头肌、肱桡肌、腹直肌、腹斜肌等),在浮针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浮针进行治疗,同时联合常规的中医内治(调补气血、温通乳络、化痰散结等中药)和外治(中药外敷、刺络放血、切开排脓引流等),经初步临床观察,浮针疗法的参与较以往传统的中医内治+外治方法有较好的增效效应。即:1、初期和急性期肿块型(未成脓)者,浮针疗法可疏通乳络、软坚散结,镇痛消肿效果好,可促进炎性肿块的消散而愈,避免进一步发展而肉腐成脓;2、急性期成脓或亚急性期欲脓不脓者,可使炎症灶(脓肿灶)局限,并促进脓熟液化,有助于切开清疮、排脓引流,缩短疗程;3、慢性期已溃脓者,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供血),加速生肌愈合。故浮针疗法可全程参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治疗,并在各个阶段发挥不同的增效效应。浮针疗法对慢性难愈性溃疡(亦属中医“阴疮”性质)取得的良好疗效可为佐证。
●另外,我们在临床上运用浮针+手法排乳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郁滞期(初期未成脓者,中医属“阳疮”性质)患者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至于其机理,本人认为,哺乳期急性乳腺炎郁滞期患者的乳房“炎症”是由于积乳未能及时排空,乳汁淤积于乳络造成乳房内压力增加,同时包裹乳房腺体和脂肪的浅筋膜的张力加大,从而压迫乳房的血管神经,造成乳房局部的血液循环不良(这只是物理因素,应该还有生化及生物电等因素)而引起的。而浮针疗法可以迅速有效地松解乳房相关的肌肉筋膜组织,改善乳房的血液循环,缓解乳房的压力。故浮针疗法可快速减轻乳房疼痛,松解腺体组织,为手法排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保障积乳能彻底有效地排出。如此引发“炎症”产生的条件不存在了,炎症自然就消退了。所以本人认为,浮针能否用于“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也应该“辨证论治”,根据疾病的性质和病机特点选择全程治疗或不同病程阶段(或病症类型)的最佳介入时机。
●另附:“浮针疗法联合手法排乳治疗郁滞期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研究(个案节选)”和年3月23日刊登在《浮针大世界》上的《浮针治疗产后排乳不畅验案》作为参考。
●本文仅基于少数病例和既往的临床经验而提出,并未经过严格的循证医学方法研究和验证,供大家参考。
乳腺炎——浮针个案
5、个案举隅
冯×飞,女,38岁,诊疗卡号:**7。
初诊时间:年7月17日夜诊。
患者年7月11日自然顺产,哺乳期。乳头皲裂疼痛伴泌乳不畅3日。昨日始左乳胀痛结块,发烧。曾请排乳师行手法排乳,因疼痛难忍而无法进行手法排乳。查T:38.8℃,WBC:15.26*10E9/L,NEUT:13.18*10E9/L。
浮针+揉抓排乳治疗:患肌:肱桡肌(+++)、肱二头肌(++)、胸大肌(+++)、胸锁乳突肌(++)、前锯肌(++)、腹直肌上段(++)、腹斜肌(++)。分别于肱桡肌远端、腹直肌上段下端和前锯肌进针、扫散,并对相应患肌进行再灌注活动。浮针治疗后,双乳疼痛明显减轻,质地较前明显松软,排乳较前通畅。再行揉抓排乳手法。治疗结束患者顿觉全身轻松,测体温T:37.6℃。嘱按需哺乳,哺乳后注意尽量排空乳汁,避免风寒。不适随诊。
年7月18日复诊。乳房疼痛明显缓解,仅局部腺体增厚及少量结块。体温T:36.7℃,血象:WBC:12.07*10E9/L,NEUT:10.48*10E9/L。予常规手法排乳,乳汁顺利排出,双乳松软。医嘱同前。
年7月22日电话随访,患者述哺乳顺畅,乳房无疼痛,体温正常。
6、讨论
6.1作用机理探讨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当属祖国医学“乳痈”的范畴,多发生于初产妇哺乳期。现代医学认为,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多为产妇免疫力下降,乳头破损,在乳汁淤积的基础上发生细菌感染所致,而临床上对于早期患者采用单纯抗生素治疗往往疗效不佳,常导致局部炎症组织的机化[2],并且疾病康复时间较长,也影响婴儿的母乳喂养。而祖国医学治疗乳痈的方法独树一帜且日趋多样[3],疗效颇佳,较抗生素使用副作用少。祖国医学认为,乳痈的形成外因多为先天乳头凹陷或产后头破损引发,内因则为肝胃郁热,乳络阻塞,气血郁滞所致,故气滞热壅是急性乳腺炎早期的特点[4]。因此,疏通乳络、使邪热有出路是乳腺炎早期的治疗原则。
传统针灸疗法是浮针作用机制的基础理论[5]。《素问·皮部论》有言:“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十二皮部是脏腑经络功能反映于体表的部位,并且根据近部取穴的普遍规律(每一腧穴均能治疗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症),浮针治疗可通过刺激体表的十二皮部和局部乳房的腧穴,调整相应经络脏腑的功能,疏通经络,使气血调达而通则不痛,有效软化乳腺炎患者局部乳房硬块,减轻疼痛感,有利于后续手法排乳的进行。而现代医学认为,疏松结缔组织说与浮针医学的现代机制密切相关[6,7],通过迅速地松解紧张的相关肌肉和筋膜组织,使受压的血管得以恢复正常,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乳房的纤维硬块迎刃而解[8],且可明显缓解疼痛。
经络腧穴理论是手法排乳的理论依据。手法排乳通过揉、推、挤、抓等手法,对乳房局部穴位及乳房肿块进行按揉外治,包括胃经(乳根穴、乳中穴、屋翳穴、膺窗穴)、肝经(期门穴)等,可疏肝和胃、清胃泻热,并可疏通局部气血,以达理气散结、宣通乳络之效[4]。现代医学认为,手法排乳可快速疏通乳管,排出淤积的乳汁,减少细菌生长繁殖的机会,有效防止了疾病向脓肿期发展,避免患者手术的痛苦[9]。
参考文献
[1]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庞耀军,陈建怀,乔世美.消痈通乳汤治疗哺乳期乳腺炎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37(5):-.
[3]李逸梅,龚旭初.中医药治疗哺乳期早期急性乳腺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8(07):-.
[4]蒋燕红,傅根莲,马小琴,刘晓霞,郑超群,李娜.手法通乳配合平衡火罐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临床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9(05):-.
[5]李逸梅,龚旭初.中医药治疗哺乳期早期急性乳腺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8(07):-.
[6]肖安菊,夏有兵,符仲华,郭婧,梁莎.浮针疗法治疗痛证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33(12):3-6.
[7]符仲华.浮针医学纲要[M].人民卫生出版社,:
[8]刘娜,符仲华,贺青涛,等.浅谈浮针再灌注活动[J].中医药导报,,24(23)93-95.
[9]高学清,雷福云.手法排乳配合微波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68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17(07):48-49.
摘自:浮针疗法联合手法排乳治疗郁滞期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研究(李文霞1梁涌卿1佃丽萍2陈前军1周劬志1)
FSNmedicine
找世界各地的浮针达人?到浮针医学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