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琼
单位:医院
来源:药评中心
糖皮质激素是一类临床适应证尤其是相对适应证较广的药物,其应用涉及临床多个专科。在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激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作为化疗方案的组成药物直接抗肿瘤,还可以治疗肿瘤的某些合并症和肿瘤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一、化疗呕吐的防治
肿瘤病人在放化疗过程中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约为70%-80%,为了控制和改善恶心呕吐,NCCN、ASCO及我国止吐指南均推荐在使用止吐药NK-1受体拮抗剂和5-HT3受体拮抗剂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地塞米松,可有效控制恶心呕吐,且对加强治疗延迟性呕吐效果更佳。
对于不同致吐风险的化疗方案,使用地塞米松的剂量和疗程均有不同,具体用量见下表。
表1不同致吐风险的化疗方案中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用量
临床上,肿瘤科常常应用地塞米松预防化疗后所导致的恶心呕吐效果,效果确切,而且价格低廉。由于地塞米松不良反应甚少,临床应用比较广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其有引起呃逆这类不良反应的可能,有些患者甚至仅使用1次就诱发持久性呃逆。
出现呃逆,如果高度怀疑与应用地塞米松有关,首先要做的就是停止使用地塞米松,可改用甲泼尼龙替代地塞米松作为呕吐预防性用药,同时如果呃逆严重,可给予山莨菪碱10mg,通常能有效缓解呃逆症状。对症处理后通常可在48小时内完全缓解。
二、某些化疗治疗的预处理
在使用某些抗肿瘤药物如紫杉醇、多西他赛和培美曲塞时,应按照说明书要求给予地塞米松进行化疗药物的预处理。用药剂量及目的见下表。
表2化疗药物的预处理时地塞米松的用药剂量及目的
注:d-1,1,2*:化疗前一天,当天,后一天。
另外,近年来抗肿瘤生物靶向药物的使用越来越多,如利妥昔单抗用于CD20阳性的B细胞淋巴瘤、曲妥珠单抗用于HER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西妥昔单抗用于K-ras野生型结肠直肠癌等。在使用这些单抗前,为避免出现过敏反应,常规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mg。
三、药物性皮炎
药物性皮疹(dermatitismedicamentosa),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可累及内脏,甚至危及生命,如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和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等。
糖皮质激素是药疹的首选药物,应及早、足量应用。
及早是指在确诊药疹特别是重症药疹后要尽快应用糖皮质激素,最好立即给药,因为药疹的变化较快,重症药疹变化更快,进展迅速,因此要及早控制病情的进展。
足量是指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可偏大,轻中度药疹可给予相当于泼尼松40~60mg/d的剂量,重度药疹如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可用到甲泼尼龙80~mg/d,甚至可用冲击疗法(甲泼尼龙~mg/d或相当量的地塞米松,连续3~5天),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迅速控制病情,减少不可逆损害的形成。
快减是指糖皮质激素一般为短期给药,一旦病情控制,即可快速减药,如每次可减原剂量的1/3~1/4,可在2~4周内减至停药(重症药疹如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可能需更长时间)。
皮疹局部可用中强效药物性皮炎外用制剂,有合并感染时可用抗菌药物外用制剂或复方制剂。
四、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漏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可能会造成皮下组织的损伤,严重者会引起组织坏死和溃烂。此时除使用适当的解毒剂外,可直接应用普鲁卡因2ml加50~mg的氢化可的松或0.5%利多卡因5~10ml加地塞米松5mg局部皮下封闭注射,以缓解疼痛、减轻组织损伤。如静脉内、外同时封闭治疗,效果可能更好。
具体用法是:用2%利多卡因mg、地塞米松5mg加生理盐水10ml配制成封闭液,把1/2量的封闭液从原静脉通路缓慢注入静脉血管内以保护血管内皮,然后将剩余的1/2量封闭液作局部皮下封闭注射。
五、骨髓抑制
对化疗过程中出现骨髓抑制、导致血小板降低至20×/L以下或有临床出血表现的患者,在没有单采血小板输入的条件下可考虑给予泼尼松30mg/d,因为泼尼松能改善毛细血管的脆性、减少出血危险。一般应用1周左右,待骨髓抑制有所恢复、血小板数量有所上升和出血倾向缓解后即可停用,不需逐渐减量。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8(2):2-2.
[2]GoSI,KooDH,KimST,etal.AntiemeticCorticosteroidRotationfromDexamethasonetoMethylprednisolonetoPreventDexamethasone-InducedHiccupinCancerPatientsTreatedwithChemotherapy:ARandomized,Single-Blind,CrossoverPhaseIIITrial[J].Oncologist,,22(11):–.
[3]何佳奇,韩一平,王辰飞等.化疗相关性呃逆并文献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9(3):-.
[4]王玉玉,郭代红,刘皈阳等.地塞米松致呃逆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08(2):-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