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剥脱性皮炎治疗专科医院 >> 剥脱性皮炎症状 >> 跨越了百年历程而认知的抗过敏药安安科普

跨越了百年历程而认知的抗过敏药安安科普

 

18世纪中叶,加拿大、墨西哥及危地马拉等地区生长着大片豚草,每当仲夏小黄花盛开的季节,有部分人会出现全身发痒、高热、咳嗽、打喷嚏、哮喘,甚至昏倒的情况,但到深秋寒冬季节又会慢慢地缓解。后来,人们发现这一情况与豚草有关,豚草的花粉中含有一种水溶性蛋白,与人接触后可迅速释放,引起过敏变态反应,易致“枯草热”。

对过敏反应认知的百年历程

年,奥地利儿科医师在给外伤患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时发现,不少人再次注射这种血清时,出现了强烈的反应(哮喘、喉头水肿、呼吸困难),严重者甚至死亡,这种反应被称作变态反应。

年,法国生理学家发现海葵可引起全身荨麻疹。此后,他提取这种海葵体内的物质,注入狗的体内进行实验,发生了一种“失保护”状态(大汗淋漓、红疹、休克),并把这一现象命名为严重过敏反应。该生理学家因这项发现获得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从此,过敏在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过度敏感”,在医学上,则称为“免疫变态反应”。人类为了对付过敏,对组胺的认知和研究已跨越了百年历程,年,就实现了组胺的化学合成,3年后有位医学家首先发现了组胺对血管的扩张作用(出血、红肿),后来人们才逐渐意识到组胺在过敏与发炎的调节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分泌活动加强、鼻黏膜水肿、呼吸阻力增加、休克等表现。

年,美国一大学教授在研究东莨菪碱时发现了苯海拉明对组胺有拮抗作用。年,苯海拉明最先上市,成为美国批准的第一个抗组胺药。年,科研人员在研究抗组胺药对动物不同器官的组胺受体作用后,提出在人体内也许有两种对组胺敏感的受体,其中一种能被苯海拉明及有关的抗组胺药所阻断,称为H1受体。H1受体阻断剂在临床上最广泛应用是治疗过敏性疾病。另一种组胺受体则不能专一性地被这些抗组胺药所阻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H2受体(目前,又发现H3和H4受体)。

年,研究发现苯海拉明可抑制神经递质5-羟基色胺的再摄取,成为研发抗抑郁药的重大线索,促使氟西汀的发现。

苯海拉明的用途十分广阔

苯海拉明通过结合毛细血管上的组胺H1受体,与组胺竞争,阻止或对抗组胺所致的过敏反应,减弱组胺对血管、胃肠、鼻腔、喉头、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作用(解除痉挛),减少血管的通透性和毛细血管的渗出(减轻水肿或渗出液),改善眩晕、恶心、呕吐,减少甚至消除组织水肿,缓解瘙痒,且可直接作用于延髓的咳嗽中枢,抑制咳嗽反射(镇咳)。鉴于它分子量较小,易透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产生抑制作用,可引起嗜睡、疲倦、口干、困乏现象(这使驾驶车船的司机、高空作业者所禁忌,但对失眠者则有助于入睡)。

临床可用于过敏性鼻炎、花粉症、急慢性荨麻疹、异位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瘙痒症、食物或药物过敏症、血管性水肿、晕车晕船、眩晕症、放射反应和妊娠期呕吐。

第一代抗组胺药如美吡拉敏、苯海拉明、异丙嗪、茶苯海明、氯苯那敏、赛庚啶、羟嗪等,能阻断组胺H1受体,减轻过敏反应,主要用于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的治疗。迄今,鉴于良好的抗组胺作用,作用确切、物美价廉,仍在临床广泛应用,尤其是作为抗感冒复方制剂的组方成分。

为了克服第一代抗组胺药的不良反应,80年代后以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和咪唑斯汀为代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逐渐面世,与第一代药相比它们分子量更大,含有较长的侧链,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因而中枢神经抑制作用不明显(不至于发生嗜睡、困乏等不良反应),但个别药品具有心脏毒性。

近年来,改良得到了第三代抗组胺药,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前景广阔的突出优点。包括非索非那丁、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乙氟利嗪等。

作者:

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院张石革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xu.com/wacs/157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