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三氯乙烯是一种有机物,难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遇到明火、高热能够引发火灾爆炸的危险。三氯乙烯主要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并可有肝、肾及心脏损害的临床表现,一定浓度下会发生急性中毒,昏迷甚至死亡。
希望通过今天的案例,分享三氯乙烯的危害与防护,为企业提供参考,有效地做好三氯乙烯防护工作。
案例分享
今日案例
企业:某电子制品厂
时间:年1月
工作地点:生产车间
岗位或操作:电路板印刷和清洗
职业病危害因素:三氯乙烯
职业病病名: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
中毒原因:工作场所空气中三氯乙烯浓度超标,且患者为三氯乙烯敏感人群
事件经过
某电子厂员工,年12月至年1月在某电子制品厂从事电路板印刷和清洗工作,工作时使用洗板水,年1月15日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在38℃,四肢皮肤红色皮疹,瘙痒明显,在当地诊所以“过敏性皮炎”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无效,皮疹逐渐增多,期间患者仍继续坚持工作。1月28日,因皮疹蔓延至颈胸等整个躯干皮肤,并出现红斑,水泡,高热不退,体温达40℃,医院给予头孢曲松钠静脉滴注无效,且出现巩膜黄染,患者皮疹、红斑增多,形成大疱,出现皮肤剥脱现象。年2月5日转入某职业病防治院治疗。
患者仅在该企业工作56天,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正常,进厂前在家乡务农,无其他职业史。同工种其他2人未发病。
患者岗位三氯乙烯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为mg/m3(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分别为30mg/m3和60mg/m3)。
三氯乙烯——职业接触限值
三氯乙烯危害与防护
1接触机会
三氯乙烯是一种常见的工业原料和优良的溶剂。
(1)电子行业和电镀行业,用作金属表面处理剂,电镀、上漆前的清洁剂,金属脱脂剂等。
(2)化工行业,用作脂肪、油、石蜡的萃取剂。
(3)其他,如有机合成、农药的生产,服装干洗等。
我国年首次报道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随着电子、电镀等使用三氯乙烯做清洗剂的企业以及流动性员工的增多,该病新发病例数亦日趋增多。
早期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误诊率很高,死亡率达60%。该病发生与三氯乙烯无剂量-效应关系,主要与个体敏感性有关,一般患者接触三氯乙烯的剂量都较小,多为散发病例。
2
禁忌证和职业病
禁忌证:慢性肝病、过敏性皮肤病、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
职业病:三氯乙烯中毒、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
3
中毒症状
(1)急性三氯乙烯中毒:急性中毒是接触高浓度三氯乙烯蒸气或液体所引起的以神经系统改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除神经系统受损外,亦可累及心、肝、肾脏器。接触反应有头晕、头疼、乏力、颜面潮红、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等表现。
(2)慢性影响:长期接触三氯乙烯可出现头疼、头晕、食欲不振、乏力、虚弱、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情绪不稳定、判断力下降和共济失调等。
(3)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表现为皮肤急性炎症性反应,发热、肝损害和浅表淋巴结肿大。严重者出现肝脏损害,部分有肾脏损害,病死率较高。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4
急/慢性中毒处理
(1)急性三氯乙烯中毒患者迅速脱离现场,清洗污染皮肤,脱换污染衣物,卧床安静休息,密切观察病情,根据情况予以对症治疗。
(2)急性三氯乙烯中毒无特效解毒剂,以对症治疗为主。
(3)应严格做好岗前、在岗、离岗时的职业健康体检,一旦发现职业禁忌证和目标疾病(三氯乙烯所致职业病)应立即调整或调离岗位。慢性肝病、过敏性皮肤病、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的患者不能从事接触三氯乙烯的作业。
(4)轻度急性三氯乙烯中毒患者治愈后可恢复原工作,中度和中度中毒患者应调离接触三氯乙烯作业。
(5)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治愈后不能再从事接触三氯乙烯的工作。
5
防护
1.消除/替代:用无毒或低毒物质替代,如乙醇、异丙醇等。
2.工程控制:改进生产工艺如使用全自动清洗设备等;设置局部排风装置或通风柜。
3.管理控制:定期开展职业卫生检测;张贴警示标识;做好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工作,早发现早治疗;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4.个体防护:为作业工人配备防毒面罩、防护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职业健康检查
企业应定期安排员工进行在岗期间职业健康体检。员工若个人出现不适,应及时到职业病防治院就医诊断治疗,尤其是群体性不适,更应及时处理。
职业健康检查分为四类
上岗前检查
在岗期间定期检查
离岗(包括离岗时和离岗后)健康检查
应急健康检查
定期健康检查该怎么做?
检查
项目
内科常规检查、神经系统常规检查、皮肤科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肝脾B超、尿三氯乙酸
检查
周期
上岗后前三个月,每周皮肤科常规检查一次;
健康检查三年一次。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
图文来自职防专委会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