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真菌性皮肤病是人类感染致病真菌而发生的常见感染性疾病。部分真菌可直接致病,而多数在一定条件下致病,称条件致病菌,可通过接触、吸入或食入而致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瘙痒、丘疹或湿疹样皮损、脱发、脱屑,久之皮肤增厚,失去光泽。可以通过口服和外用抗真菌药治疗皮肤真菌病。预后与皮损范围、治疗时间、治疗方式等有关。
典型症状
浅部真菌病头癣黄癣表现为小的淡黄色痂,周边翘起,中央紧附着头皮形如碟状,称黄癣痂,除去结痂,其下为潮红糜烂面,真菌在发内生长,造成病发干枯、无光泽、变细、变脆、易折断,可破坏毛囊引起永久性脱发,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可伴不同程度的瘙痒和疼痛,并有特殊鼠臭味;白癣皮损初为群集性红色小丘疹,可向四周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上覆灰白色鳞屑,附近可出现数片较小的相同皮损,称为母子斑,病发于高出头皮2~4mm处折断,残根部包绕灰白色套状鳞屑,称为菌鞘,由真菌寄生于发干而形成,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偶有不同程度瘙痒,一般无炎症反应,至青春期可自愈;黑点癣皮损初为散在鳞屑性灰白色斑,以后逐渐扩大成片,特点是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残根在毛囊口处呈现黑点状,皮损炎症轻或无炎症,稍痒,愈后常留有局灶性脱发和点状萎缩性瘢痕;脓癣皮损初起为成群炎性毛囊性丘疹,逐渐融合成隆起的炎性肿块,质地软,表面在毛囊口处形成蜂窝状排脓小孔,可挤出脓液,皮损处毛发松动,易拔出,愈后可留有永久性秃发和瘢痕。
体癣和股癣体癣皮损初为红色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继而形成有鳞屑的红色斑片,边界清楚,边缘不断向外扩展,中央趋于消退,形成边界清楚的环状或多环状,且边缘常有丘疹、丘疱疹和水疱,中央可有色素沉着,自觉瘙痒,可因长期搔抓刺激引起局部湿疹样或苔藓样改变;股癣好发于腹股沟部位,也常见于臀部,单侧或双侧发生,皮损与体癣相同,部分患者可出现湿疹样改变,由于患处透气性差、潮湿、易摩擦,常使皮损炎症明显,瘙痒显著。
手癣和足癣水疱型好发于指或趾间、掌心、足跖及足侧缘,皮损初为针尖大小的深在水疱,疱液清,壁厚而发亮,不易破溃,可融合成多房性大疱,撕去疱壁露出蜂窝状基底及鲜红糜烂面,干燥吸收后出现脱屑。瘙痒明显;鳞屑角化型好发于掌跖部及足跟,呈弥漫性皮肤粗糙增厚脱屑、干燥,冬季易发生皲裂甚至出血,可伴有疼痛。一般无明显瘙痒;浸渍糜烂型也称间擦型,好发于指或趾缝,足癣尤以第3~4和4~5趾间多见,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及渗液,常伴有裂隙,有明显瘙痒,继发细菌感染时有臭味。
甲真菌病白色浅表型致病真菌从甲板表面直接侵入引起,表现为甲板浅层有点状或不规则状白色浑浊,表面失去光泽或稍有凹凸不平;远端侧位甲下型最常见,多由手足癣蔓延而来,真菌从一侧侵犯甲的远端前缘及侧缘,并使之增厚、灰黄浑浊,甲板表面凹凸不平或破损;近端甲下型真菌多通过受损甲小皮进入甲板及甲床,表现为甲半月和甲根部粗糙肥厚、凹凸不平或破损;全甲毁损型是各型甲真菌病发展的最终结果,表现为整个甲板被破坏、增厚,呈灰黄、灰褐色,甲板部分或全部脱落,甲床表面残留粗糙角化堆积物。
花斑糠疹皮损最初以毛孔为中心、边界清楚的点状斑疹,可为褐色、淡褐色、淡红色、淡黄色或白色,逐渐增大至指甲盖大小,呈圆形或类圆形,一般无自觉症状,偶尔出汗时稍有痒感。
马拉色菌毛囊炎皮损为炎性毛囊性丘疹、丘疱疹或小脓疱,呈半球形,直径2~4mm,周边有红晕,可挤出粉脂状物质,常数十至数百个密集或散在分布,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出汗后加重。
医院皮肤科诊疗范围
青春痘、牛皮癣、鱼鳞病、荨麻疹、灰指甲、日晒伤、脱发、湿疹、斑秃、白癜风、花斑癣、扁平疣、酒糟鼻、毛囊炎、接触性皮炎、疥疮、过敏、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黄褐斑、脚气、带状疱疹、脂溢性皮炎、痤疮等常见的皮肤方面问题。
健康咨询热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