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剥脱性皮炎治疗专科医院 >> 剥脱性皮炎常识 >> 一例服用别嘌呤醇发生药物性皮炎的病例及检

一例服用别嘌呤醇发生药物性皮炎的病例及检

 

目前+人已   近日,我院皮肤科收住一例转诊患者,70岁,女性。患者于2周前服用“山药粉”(具体成分不详)、“氟哌酸”、“双黄连”、“阿莫西林胶囊”等药物后出现头颈部红斑、丘疹,伴瘙痒症状,外院治疗不佳,出现发热,皮疹发展至全身,口腔黏膜及全身多处出现水泡,颈部表皮剥脱伴渗出。皮肤科门诊以“过敏性皮炎”收住院。

患者既往体健,“高血压”病20余年,“冠心病”两月余,否认“肾炎”,否认“肝炎”“结核”,否认药物过敏史、食物过敏史。

化验提示:尿常规:WBC3+,WBC计数/μl,蛋白质2+。血常规:白细胞数9.95×10?9,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3%,C反应蛋白26.2mg/L,尿微量白蛋白.1mg/L,24小时尿蛋白定量mg/24h,余正常。

患者皮肤红斑丘疹照片如下图:

皮肤科赵林栋主任、杨永献医生诊断患者为“重型药物疹”,积极展开治疗。治疗中,请郑大一附院教授会诊,会诊中详细询问病史后得知,患者于1月前开始服用别嘌醇片,考虑患者是因为别嘌呤醇引起的严重超敏反应,建议对患者进行HLA-B*(别嘌呤醇用药指导)基因检测。

我院检验科PCR实验室对患者进行HLA-B*基因检测结果提示,患者HLA-B*等位基因为阳性,别嘌呤醇用药风险为高风险。

患者停药后,积极对症治疗。目前,患者已经缓解、出院。

检验科开展HLA-B*基因检测的通知

项目名称:别嘌呤醇用药指导(HLA-B*基因检测)

检测方法:等位基因特异性荧光探针PCR(ARMS-PCR)

临床意义:别嘌呤醇为次黄嘌呤类似物,是一种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目前是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一线用药。

HLA-B*基因与药物过敏引起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高度相关,这其中就包括别嘌醇。研究发现,在亚裔人群中(包括我国)HLA-B*基因的阳性率高达8%,明显高于白种人(2%)。)HLA-B*基因的阳性服用别嘌醇产生的不良反应包括: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Stevens-Johnson)、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重型多形红斑型药疹及药物超敏综合征等。此外,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时间可达3年之久,即其过敏反应症状存在一定的延续性,当第一次服用药物时没有发生不良反应并不代表不存在严重不良反应风险。

中华医学会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专家共识,建议患者在使用别嘌呤醇前进行HLA-B*基因检测;台湾地区卫生单位指出,HLA-B*基因结果可做为别嘌呤醇用药指引依据;美国风湿药物学会ACR建议一线痛风药物风险管控中,应针对HLA-B*高风险族群进行基因检测。

检测时间及抽血要求:每周一三五收标本,二四六下午报告结果;要求血常规管抽血2ml,立即摇匀送检。

另外,检验科PCR室已经开展叶酸代谢基因MTHFR和氯吡格雷用药指导基因CYP2C19的检测。

检验科刘伟杨思伟;皮肤科杨永献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xu.com/wadzz/115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