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又被称为异位性湿疹、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等,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变态反应性的皮肤疾病。现代医学对特应性皮炎的病因不明,认为和环境或遗传有关。中医对特应性皮炎很早就有认识了,并且传统中药对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也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知道特应性皮炎的病因,那么治疗才会对症,而中医对特应性皮炎病因的认识有哪些呢?同春堂皮肤研究院的专家给大家介绍一些中医认为特应性皮炎有哪些病因。
特应性皮炎在中医里面也有很多不同的称呼,根据发病的原因不同而用不同的名称。如《诸病源候论》中记载的“乳癣”,《金匮要略》中记载的“浸淫疮”,《医宗金鉴》中记载的“四弯风”、“血风疮”。这些中医记载的皮肤,都有和特应性皮炎有类似的症状,而现在中医参考古籍所记载不同的病因以及治疗方法,在结合患者体质的不同,对于每个特应性皮炎患者的治疗方法也不同,充分的体现出了中医“同病异治”,“辨证施治”的精神。以最适合每个患者的治疗方法来进行一人一方的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中医古籍对于浸淫疮的记载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文字描述。《素问.玉机真藏论》:“夏脉太过,则令人身痛而发肤热,为浸淫”。由于夏天的暑湿重,人体感受了就容易发为浸淫疮。而《金匮要略》中对浸淫疮的症状描述的更为详细;“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向口者不可治”。这里就讲了浸淫疮表现为湿渍之状,脓水流出,既溃烂成疮。《诸病源候论》中还记载了浸淫疮的病因:“小儿五脏有热,熏发皮肤,外为风湿所则,湿热相搏身体,其疮初出甚小,后有脓汁浸淫渐大,故谓之浸淫疮也”。根据这些书籍所记载的,浸淫疮的特点是散布全身,皮肤发热,初起下而后成脓,浸渍全身,流溢肌肤,或是溃烂成疮等特点,这些中医书籍中对浸淫疮的描述病因和症状,犹如现代异位性湿疹。
特应性皮炎有乳癣、奶癣的称呼,属于小儿湿疹,小儿特应性皮炎。明朝陈实功所著的《外科正宗》描述奶癣为:“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爆,遗热与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清朝《外科真诠》记载:“奶癣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短,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而成,有干湿之分,干者形如癣疥,痒起白屑,湿者皮肤起粟,瘙痒无度,黄水浸淫,遍及全身。”这里对奶癣的记载与现代医学所说的遗传病因观点吻合,而所描述的症状也与小儿特应性皮炎的症状吻合。
到了清朝的时候,中医对特应性皮炎症状的描述更为详细。清朝乾隆皇帝下令,由天下名医所编撰的医学巨著《医宗金鉴》中对四弯风的记载,其中描述的症状是非常符合现在特应性皮炎的常规症状:“四弯风生在两腿弯、脚弯、手弯、每月一发,形如风癣,属于分邪袭人腠理而成。奇痒无度,搔破津水,如同湿癣。”这里指出了四弯风好发于肘窝、腘窝,表现出湿疹样的皮损,自己瘙痒,反复发作,这非常符合特应性皮炎的特征。这里对于特应性皮炎的病因描述主要是在外感,人体被外界风邪所袭击,风邪客于肌肤,留恋腠理而成。但其描述的如同湿癣,以及湿癣的症状表现,可以见得四弯风与体内素蕴湿热有很大的联系。
如今《医宗金鉴》的医院的院长刘辉。“同春堂”是明代宫廷御医刘景章于年创建。主持编纂了医学巨著《医宗金鉴》的清代宫廷御医刘裕铎为同春堂第三代传人。两代御医均凭借其高超医术倍受皇室推崇。乾隆皇帝亲笔御赐“同春堂”牌匾。
”预约或咨询挂号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