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登;单位:医院药剂科
磺胺类抗菌药物是指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一类药物的总称,是最早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常见的磺胺类抗菌药物有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磺胺异噁唑、柳氮磺吡啶、复方新诺明等,曾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其副作用较大,随着多种抗菌药物出现,磺胺类抗菌药物目前临床应用较少,但其对流脑、鼠疫、沙眼衣原体、伤寒等有良好效果,在临床应用中仍具有一席之地。过敏反应是磺胺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有磺胺类抗菌药过敏史的患者在普通人群中约占3%,主要表现发热、皮疹、剥落性皮炎、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严重时可出现渗出性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和大疱表皮松解萎缩性皮炎等,也可表现为光敏反应、药物热、关节及肌肉疼痛、发热等血清病样反应。而部分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常忽视对患者磺胺类过敏史的询问,以及忽略其交叉过敏反应,存在较大风险,因为多种药物与磺胺类药物结构相似,可能与之存在交叉过敏反应。
临床常见8大类药物可能与磺胺类抗菌药物存在交叉过敏反应。
(1)磺酰脲类降糖药: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
(2)COX-2特异性抑制剂:塞来昔布、尼美舒利、帕瑞昔布等;
(3)利尿剂:袢利尿剂(呋塞米、布美他尼、托拉塞米)、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氯噻酮)、吲达帕胺等;
(4)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醋甲唑胺、布林佐胺等;
(5)抗心律失常药:索他洛尔、伊布利特等;
(6)抗痛风用药:丙磺舒;
(7)抗麻风药:氨苯砜、苯丙砜;
(8)坦索罗辛(有报道磺胺类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服用坦索罗辛时发生过敏反应的病例,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谨慎服用)。
部分中成药含有与磺胺类药物,或者含有与磺胺类药物存在交叉过敏的西药成分(如氢氯噻嗪、格列本脲),而患者可能错误的认为中药安全、副作用小,而忽略其引起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含磺胺类抗菌药物的中成药
含磺胺类药物的复方西药制剂有:联磺甲氧苄啶片、小儿双磺甲氧苄啶颗粒、头孢羟氨苄甲氧苄啶、头孢氨苄甲氧苄啶、颠茄磺苄啶片(泻立停)等,该类药品名称易引起临床注意,减轻用药风险。但部分中成药中也含有磺胺类药物成分,可能会在中药名称的保护伞下引起过敏反应或者产生重复用药。
下表为含磺胺类抗菌药物的中成药,以供参考。
表一含磺胺类抗菌药物的中成药
因为上述中成药含有磺胺类抗菌药物成分,所以在临床应用上述中成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多喝水,保持尿高尿量,以防结晶尿的发生;
(2)因为磺胺类药物可通过乳汁泌,所以哺乳期妇女不宜应用该类中成药;
(3)磺胺甲噁唑可穿过血胎盘屏障至胎儿体内,动物实验发现有致畸作用,所以妊娠期妇女不宜应用该类中成药。
(4)磺胺类药物可引起肝损伤,肝功能损害者避免使用该类中成药。
(5)肾功能损害者也应避免使用该类中成药。
(6)磺胺类药物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可致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所以2个月以内的新生儿和婴儿应禁用该类中成药(除治疗先天性弓形虫病与乙胺嘧啶联合应用外)。
(7)甲氧苄啶可干扰叶酸合成,所以含有甲氧苄啶的中成药应禁用于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患者。
与磺胺类药物相互作用的药物较多,对氨基苯甲酸、局麻药(普鲁卡因、苯佐卡因、丁卡因)、口服抗凝药、口服降血糖药、甲氨蝶呤、苯妥英钠和硫喷妥钠、骨髓抑制药、避孕药、溶栓药、乌洛托品、保泰松、青霉素类药物、磺吡酮、或氨苯砜、2,4-二氨基嘧啶类药物、叶酸拮抗药、利福平、环孢素、苯妥英、普鲁卡因胺、华法林等药物都与磺胺类药物存在相互影响,所以临床应用含磺胺类中成药时,应充分考虑与上述药物的相互作用。同时,应当特别注意上述中成药中的磺胺类成分与其他中草药之间的相互作用。
(1)不能与含酸性较强的中药合用。
酸性较强的中药,如山楂、五味子、山茱萸、乌梅及中成药五味子糖浆、山楂冲剂、生脉散等有机酸含量较高,不可与磺胺类药物联用,因这些药物能酸化尿液,使尿中的磺胺类药物结晶析出,引起泌尿道出血。
(2)不能与含鞣质较多的中药合用。
富含有鞣质的中药,如地榆、石榴皮、山楂、乌梅、儿茶、金缨子、五倍子、大黄、诃子、虎杖、四季青等可使磺胺类药物血药浓度增加,加重肝损伤,甚至发生中毒性肝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