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发展中医,是庄礼兴名中医工作室 杨文辉教授,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潮安县人,出身中医世家,幼年从父学医,热衷于中医事业,年考入广州中医学院中医医疗系,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学教研室主任,广州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广东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理事长,广东省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40余年。擅长中医内科及针灸,对多种神经科疾病如中风偏瘫、神经衰弱、帕金森氏病、运动神经元疾病、周围神经疾病以及骨质增生、风湿病等有丰富治疗经验。
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aD),是指由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损伤所引起的痴呆,是第二大类型的痴呆。主要表现为意识模糊、神情呆滞、精神郁郁、语无伦次、遇事善忘、头脑不清、喃喃自语、不思饮食。临床特征是痴呆突然发生、逐步进展、有波动或慢性病史、中风病史等。其诊断要点包括:①认知功能减退,≥1个认知域受损(至少评估4项认知域,包括执行功能/注意力、记忆、语言能力、视空间能力)。②日常生活能力受损(独立于继发血管事件的运动/感觉功能缺损)。
链接古籍
《医方集解·补养之剂》:“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
《医林改错·脑髓说》:“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
杨文辉教授认为脑为髓海,有赖于肾精的濡养,若肾精亏虚、气血不足,则脑髓失养,从而发生神志的改变,进而导致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故血管性痴呆的病因是肾虚,与心、肝、胃有关,病机是毒损脑络,治则为补益肝肾、填髓益智、补气活血。
针灸治疗
人中、四神聪、神庭、本神、足三里、太溪、悬钟
百会、大椎、命门、肝俞、肾俞
两组穴位交替使用,针灸并用。
每日1次,每次30分钟,6次为一疗程,休息一天后继续下一疗程。
督脉位于人体正中,总领一身之阳气,且督脉循行经过大脑,能引导阳气温煦大脑,保证其功能的正常运行,故取督脉穴位人中、神庭、百会、大椎、命门,再加上髓会悬钟,以通督脉经气、补益脑髓。大椎为“诸阳之会”,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汇的地方,刺灸之能升提阳气,促进气血运行,以疏通脑络。
血管性痴呆的病因是肾虚,故选用肾经原穴太溪与背俞穴肾俞,以达到补肾的目的。《辩证录·呆病门》:“呆病之成,必有其因,大约其始也,起于肝气之郁;其终也,由于胃气之衰”,由此,血管性痴呆的病因与肝、胃也有一定的关系,故选用胃经下合穴足三里与肝背俞穴肝俞,以益胃疏肝。
四神聪、本神、神庭均包含“神”字,很容易联想到这三个穴位与神志疾病相关。另外这组穴位大多分布在额叶,额叶与智力有关,有研究指出针刺可增强额叶的葡萄糖代谢,促进其恢复正常生理功能,所以刺灸这组穴位可以醒神益智。
中药治疗
杨文辉教授自拟复元汤,药物有鹿茸5g、菟丝子12g、黄精15g、熟地12g、肉桂3g、肉苁蓉12g、枸杞子15g、何首乌15g、红参10g、黄芪30g、当归6g、丹参6g、益智仁12g,水煎服,每日1剂。
鹿茸即是梅花鹿尚未骨化的幼角,在鹿脑袋的位置,中医认为血管性痴呆与大脑有关,根据取象比类的思想,选用鹿茸,以补骨血、坚阳道、益精髓。
肾虚忌燥,应用辛润温药以补养之,肉苁蓉、肉桂、鹿茸性温,能大补阳气,而黄精、熟地、菟丝子又能滋养肾阴,这六味药同用以补肾壮阳、滋阴润燥。
枸杞子、何首乌归肝、肾经,故用之以养肝血、补肾精。有研究指出枸杞子和何首乌同用可减轻脑内自由基对神经元的损伤,减轻痴呆的症状。
气有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而气虚就会导致血液运行不畅,络脉空虚、脑髓失养,出现血管性痴呆的各种症状,故选用红参、黄芪补脾胃之气,用当归以补血活血。
上面提到血管性痴呆的病机是毒损脑络,若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导致血液瘀积,进而成为毒邪损害脑络,故选用丹参以祛瘀生新、通利血脉。益智仁味辛,有发散的作用,在收敛肾气之余不至结瘀,故选用益智仁以辛温助阳,益智安神。
“针灸长于行气通经而药饵则善于调理脏腑气血的虚实;故病在脏腑者,则用药饵;而当脏腑,经脉兼病者,则当针药并施。
”(经过临床疗效观察,针药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比单纯针刺或单纯中药的疗效要更高)
参考文献:
[1]杨泽锋,马云枝.马云枝教授论治血管性痴呆经验[J].中医临床研究,,6(10):70-71.
[2]吴江,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董强,郭起浩,罗本燕,徐运.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J].中国卒中杂志,,12(06):-.
[4]杨文辉,李艳慧,庄礼兴,郑谅.针药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03):14-15.
[5]罗耀武,唐安戊,李东江.PET显像在血管性痴呆针刺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广东医学,(12):-.
[6]穆俊霞,李新毅,贾红霞.熟地、枸杞、首乌与五味子对实验性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脑自由基损伤的比较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05):13-14.
[7]赖新生,张家维.岭南针灸经验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5-16.
[8]吴咚咚,李岩,张智龙.针药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33(03):16-18.
作者
杨文辉
整理、排版
刘鑫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