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剥脱性皮炎治疗专科医院 >> 剥脱性皮炎诊断 >> 警惕降尿酸药物皮肤不良反应

警惕降尿酸药物皮肤不良反应

 

作者:医院施桂英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我国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导致应用降尿酸治疗药物的患者数量庞大。常用的降尿酸药物包括经典的别嘌醇和近年来上市的非布司他。别嘌醇的皮肤不良事件虽不常见,但严重的皮肤不良反应与患者的死亡相关,而国内外对非布司他皮肤不良反应的报道较少。近期,新西兰学者斯坦普(LisaKStamp)等人在《自然综述·风湿病学》(NatRevRheum)杂志发表了有关别嘌醇皮肤不良反应的文章;法国学者巴迪恩(ThomasBardin)等人在《关节、骨与脊柱》(JointBoneSpine)杂志发表了有关非布司他皮肤不良反应的研究。我国风湿领域专家,来自医院的施桂英教授对上述文章进行了分析解读,以期对临床医生选择降尿酸治疗药物有所帮助。别嘌醇

至今,已上市半个多世纪的别嘌醇仍被国际风湿病学界推荐为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的首选药物,在用药剂量足够的情况下,别嘌醇具有高度有效、价廉及应用方便的治疗特点。别嘌醇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罕见,但与患者致残及致死危险相关,例如:在接受别嘌醇治疗的患者中,有2%的患者出现斑丘疹;有0.1%的患者发生别嘌醇超敏反应综合征(allopurinolhypersensitivitysyndrome,AHS),临床表现为皮疹、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白细胞增高及进行性肾衰竭。有研究表明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新接受别嘌醇治疗的患者开始用药剂量过大、伴肾脏损伤、HLA-B基因阳性及合并应用利尿剂有关。有研究表明AHS发生的中位时间为用药的30天,其中90%的患者发生在用药的天内。

因此,建议接受别嘌醇治疗的患者早期要严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早识别不良反应症状并及时停止治疗。对HLA-B基因阳性患者避免应用别嘌醇。以上资料摘自《自然综述·风湿病学》[,12(4):]。

非布司他

鉴于上述别嘌醇的皮肤不良事件,人们对应用于临床近10年的抑制尿酸合成药物非布司他寄予厚望,希望可以为不能耐受别嘌醇治疗的患者提供新的降尿酸治疗药物。非布司他因其疗效迅速、每日1次服药简便以及无严重不良反应药物事件而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也被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推荐为痛风降尿酸治疗的一线药物之一。但非布司他难以使患者长期接受的高昂价格,使得患者的长期应用受限,引起国内外临床医生的思虑。另外,非布司他是否也引起皮肤不良反应业界较少提及。

近期有关非布司他皮肤不良反应事件的文章简介如下[参阅《关节、骨与脊柱》,83(3):]。该文报告了例痛风患者相继接受别嘌醇和非布司他治疗,其中22例(21.8%)患者应用别嘌醇后出现皮肤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轻度瘙痒、红斑水肿及色素斑共16例,另外的6例严重不良反应患者中,表现为毒性表皮坏死及严重红斑的分别有2例、表现为全身不适和血管水肿的患者各有1例。这22例患者改用非布司他后,有2例(9.1%)患者出现皮肤不良反应,分别表现为弥漫性皮疹及皮肤瘙痒。另外79例对别嘌醇无皮肤不良反应的患者,在接受非布司他治疗时有2例(2.5%)发生皮肤反应,表现为皮肤局部血管红斑及下肢皮肤瘙痒各1例。

研究者认为,由非布司他所致皮肤不良反应共4例(4%)。可是,对别嘌醇有皮肤过敏史的患者中,对非布司他的皮肤不良反应绝对危险为9.1%,呈中度增加,该变化水平,不支持两种药物之间存在交叉反应。研究者建议,该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的资料是,对别嘌醇过敏者须给予非布司他治疗。

延伸阅读摘译自《自然综述·风湿病学》,12(4):

王玉颖译

AHS诊断标准

明确的别嘌醇应用史;未应用其他引起相似临床表现的药物。

临床表现

至少2个下列主要标准:

■进行性肾衰竭

■急性肝损伤

■皮疹(包括毒性表皮坏死溶解、多形性红斑、弥漫性斑丘疹或剥脱性皮炎)

或者

1个上述主要标准加上至少1个下列次要标准:

■发热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白细胞增多









































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看的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便宜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xu.com/wahl/113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