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剥脱性皮炎治疗专科医院 >> 剥脱性皮炎诊断 >> 正确认识和处理痛风石

正确认识和处理痛风石

 

1.什么是痛风石?

痛风石,又称痛风结节,是人体内因血尿酸过度升高,超过其饱和度而在身体某部位析出的白色晶体,如同一杯盐水中的盐量超过一定限度后,杯底就会出现白色的沉积物一样。析出的晶体在什么部位沉积,就可以发生什么部位的结石,痛风病人除中枢神经系统外,几乎所有组织中均可形成痛风石。

有些痛风石用肉眼不能看到,但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可以见到呈白色的针状晶体,这些微小的晶体可以诱发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还可造成关节软骨和骨质破坏,周围组织纤维化,导致慢性关节肿痛、僵直和畸形,甚至骨折。有些痛风石沉积在体表,如耳轮和关节周围,我们的肉眼就可以看到。还有些痛风石沉积在肾脏,引起肾结石,诱发肾绞痛。

2.痛风石的好发部位

体表痛风结节好发于关节伸侧、肌腱和骨突表面。常见部位是外耳,尤其是耳轮(典型)和对耳轮多见;其次是足部第一跖趾关节、踝部、指、腕、尺骨鹰嘴、膝关节囊和跟腱等处。

3.痛风石的特征

(1)突出皮面的芝麻-鸡蛋大,黄白色结节。

(2)质地较坚硬。

(3)表面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糊状物(尿酸盐结晶),虽经久不愈,但很少继发感染,因尿酸可抑制细菌生长菌。

(4)数目多少不等,一般1~10个。

4.痛风石的X线表现

纯尿酸结石也称软结石,X线能透过,故不能在普通X线片平中发现。但肾盂造影可证实结石的存在;如果结石中含有钙盐,就是硬结石,在普通X线片平中可以显影。我们不能在普通X线片平中未发现结石,就否定痛风石存在,值得注意的是,40%的病人尿路结石可先于痛风性关节炎出现,甚至超前10年,所以有尿路结石的病人,应警惕有无痛风,可监测血尿酸以明确诊断。

5.痛风石与尿酸盐的关系

尿酸水平的升高直接影响到痛风石的形成,血尿酸水平越高,病人发生痛风石的几率越大。血尿酸在.32umol/L以上时,50%的病人可发生痛风石。痛风石患者中又有20%的病人易并发尿路结石。所以控制血尿酸水平对于减少痛风石的形成、减轻肾脏的损害十分重要。

6.痛风石与病程的关系

痛风石多发生于发病10年左右的病人。痛风首次发作到形成痛风石的时间为4-42年,平均11.6年。病程越长,痛风石越多,病程<5年者的发生率为10%左右,5-20年者为55%,>20年为70%。肉眼所见的痛风石的形成是痛风病程转慢性的标志。

7.如何处理痛风石

(1)碱化尿液:碱化尿液有利于尿酸盐的溶解和排泄,尤其对于预防尿酸性肾结石和痛风性肾病具有重要意义。这包括多吃碱性食物和合理应用碱性药物,但这一点常常不被人们所重视。

(2)降尿酸药物的治疗:降尿酸药物治疗是有指征的,一般认为,降尿酸药在下列情况下应用:每年发作2-3次以上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痛风石、肾损害表现,或经饮食控制血尿酸仍显著升高者。目前非布司他和立加利仙是主要的降尿酸减少痛风石药物,保持尿酸低于umol∕L左右可以减少痛风石。

(3)手术疗法:如果痛风石不大,不影响脏器功能,不必手术治疗,因为手术切除痛风石并不能根治本病。

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手术治疗:

痛风石影响关节功能或压迫神经;

切除因尿酸盐侵蚀的坏死指(趾)或矫正畸形的关节;

切除巨大的痛风石以减轻肾脏负担;

手术宜在血尿酸正常后进行,为防止手术诱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最好在术前、术后一周内服用非甾类抗炎药。

痛风的预防与治疗并不困难

首先要纠正错误的饮食习惯,食谱应以低嘌呤食物为主,要通知御膳房多提供低脂、无脂食品和蔬菜,严格限制海鲜、肉类摄入,完全避免动物内脏、浓肉汤等食物,禁啤酒、白酒,最多喝一点适量的红酒。

其次,多喝水,确保全天的尿量在ml以上,最好大于ml,以方便尿酸更多的随尿液排出。

再次,建议病人坚持运动,每天中等强度运动30分钟以上。肥胖者更要进行减重,把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作为马背上的英雄、成吉思汗的子孙,这应该不是难事。

以上讲的都是生活方式干预,原理简单、贵在坚持,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建议虽然重要、有效,但作用也是很有限的,比如单纯的饮食调整只能使血尿酸下降70-90μmol/L。所以应当劝谏忽必烈以及类似病情的痛风患者:合理用药。

生活中一些常用药物会加重尿酸的升高,必须权衡利弊、减少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包括氢氯噻嗪、呋塞米、小剂量阿司匹林、烟酸等等。

尿常规是一项必要的检查,如果发现尿pH值处于6.0以下,就需要用药碱化尿液,常用的是碳酸氢钠(小苏打)和枸橼酸氢钾钠,把尿pH值维持在6.2-6.9,有利于尿酸盐结晶溶解并从尿液中排出。

当痛风急性发作时,在24小时内口服非甾体类药物或秋水仙碱或类固醇药物,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疗效。

尿酸是导致痛风发作的罪魁祸首,如果男性的血尿酸高于μmol/L、女性高于μmol/L,就应该启动降尿酸治疗,把血尿酸长期控制在μmol/L以下,这是尿酸盐的饱和点,如果希望促进痛风石的溶解,就要把尿酸控制到更严格的μmol/L。

不过,在健康体检时常会看到一种情况:很多人已经查出血液中尿酸很高,但从未发生过痛风,的确,“高尿酸血症”并不等同于“痛风”,只有尿酸盐结晶在机体组织中沉积下来造成损害才出现痛风。

需要强调的是:过高的尿酸不仅会诱发痛风,也是很多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心脏病、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所以,有学者建议:并不能等到出现痛风时才开始降尿酸治疗。

目前用于降低尿酸的药物有两大类:一类是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如别嘌呤醇;另一类是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丙磺舒。由于绝大多数“高尿酸血症”是由于肾脏尿酸排泄减少所致,所以后一类药物的应用人群更加广泛。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别嘌呤醇,它的副作用之一是诱发严重超敏反应,最常见的是剥脱性皮炎,而这种情况发生与否,和一种叫做HLA-B*的基因密切相关。调查显示,与白种人相比,亚裔人群中该基因的阳性率明显偏高。因此,目前建议对亚裔人群使用别嘌呤醇之前,应进行基因检测,对于结果阳性的患者禁用该药。

欢迎







































海口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怎么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xu.com/wahl/912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