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寄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一、敲响警钟-退热药引起的死亡案例
◇:年1月24日,江苏省丹阳市一3岁幼童因发烧在当地卫生院输液过程中突发不适,抢救无效死亡。院方判定该幼儿死因为:过敏性休克。◇: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曾提供了一个典型病例:一个12岁的小女孩,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口服安乃近,连续服用8片后因为全身不适送医。一周后,小女孩死亡,诊断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因为用药不当,我国每年约有儿童陷入无声的世界,造成肝肾功能、神经系统等损伤的更是难以计数。☆二、黑名单-儿童禁用那些退热药?
表1
儿童退热禁用的药物
◇1
赖氨匹林
16岁以下儿童慎用,3个月以下婴儿禁用
◇2
阿司匹林
英国明确规定,6岁以下儿童禁用阿司匹林,故不推荐阿司匹林作为退热药在儿童中使用。
◇3
氨基比林
儿童禁用氨基比林及复方氨基比林制剂
◇4
安乃近
禁用
◇5
安痛定
儿童禁用氨基比林及复方氨基比林制剂
◇6
地塞米松
不推荐将地塞米松用于儿童退热
◇7
尼美舒利
在我国,已经禁用于12岁以下儿童
◇8
柴胡注射液
儿童禁用
◇9
双黄连注射液
4周岁及以下儿童、孕妇禁用
儿童退热禁用的药物记忆口诀:
“儿童退热,禁用7+2:
三林、两安、一地米;
尼美舒利、柴胡、双黄连”
注释::7个西药,2个中成药。
:赖氨匹林,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安乃近,安痛定(复方氨基比林),地塞米松,尼美舒利。
:柴胡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
:赖氨匹林,阿司匹林,氨基比林。
:安乃近,安痛定。
:地塞米松。
:柴胡注射液。
:双黄连注射液。
◇1.赖氨匹林注射剂
赖氨匹林是阿司匹林与赖氨酸的复盐,其作用机制与阿司匹林相同。它的优点在于能快速退热,但也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儿童在注射赖氨匹林后,可能会出现惊厥、呕吐等症状,甚至会出现昏迷,严重时可能直接导致死亡。这种严重的不良反应被称为“瑞氏综合征”,12岁以下的儿童患病比例最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年发布的《关于注射用赖氨匹林修改说明书的公告》中要求该药的说明书里增加警示语:“本品可导致过敏性休克、严重皮肤损害等不良反应……”,并且强调:“16岁以下儿童慎用,3个月以下婴儿禁用。儿童用药后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2.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退热作用较强,但副作用大,主要为胃肠道出血、血小板减少,其最严重副作用是瑞氏综合征,病死率为30%。英国明确规定,6岁以下儿童禁用阿司匹林,故不推荐阿司匹林作为退热药在儿童中使用。◇3.氨基比林
氨基比林副作用很大,极易产生虚脱甚至休克,也可能出现过敏性皮疹(荨麻疹、渗出性红斑、剥脱性皮炎);更为严重的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本世纪30年代,欧美应用氨基比林导致余人死亡,是本世纪最大的药害事件之一。这类药物已在22个国家受到禁止。80年代初我国已将氨基比林列为淘汰品种,儿童应禁止使用氨基比林及复方氨基比林制剂。◇4.安乃近
安乃近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可能会导致粒细胞缺乏症。导致粒细胞缺乏症的风险为1.1%。除此之外,还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溶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泌尿系统损害,引发过敏性休克,甚至导致死亡。美国在40多年前就禁用了安乃近,目前27个国家禁止或限制使用安乃近。◇5.安痛定
安痛定又叫复方氨基比林,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主要的不良反应:①.过敏性休克,表现为胸闷、头晕、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大汗淋漓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抢救。②.粒细胞缺乏,紫癜,有时急性起病。③.皮疹、荨麻疹、表皮松解症等。以上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机率很高,也很危险。儿童应禁止使用氨基比林及复方氨基比林制剂。◇6.地塞米松
地塞米松通过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敏感性,起到快速退热的效果。但地塞米松在退热的同时,会抑制儿童的免疫系统,这样不仅会增加儿童感染病菌的风险,还会使病程延长,容易反复发热。因此,各大权威指南均不推荐将地塞米松用于儿童退热。《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征指南》指出:糖皮质激素不能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7.尼美舒利
尼美舒利不光对儿童的肝脏有副作用,对肾脏和中枢神经也有很大的损伤,有的儿童用了之后还出现了肾衰竭,导致死亡,已经禁用于12岁以下儿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计:尼美舒利在中国上市的6年里,已出现数千例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甚至有数起死亡病例。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修改尼美舒利口服制剂说明书规定,明确禁止12岁以下儿童使用该药。◇8.柴胡注射液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在新发布的《柴胡注射液说明书修订要求》中明确指出,在项目中须注明“儿童禁用”。除了注明“儿童禁用”,还明确了柴胡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柴胡注射液会导致很多的不良反应,包括皮疹、呼吸困难、心悸、紫绀、血压下降、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等多种严重的不良反应。正因为事故频发,年5月23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发文,注明柴胡注射液“儿童禁用”。◇9.双黄连注射液
双黄连注射液的成分为:金银花、黄芩、连翘提取物等中药成分。因为多次严重的致儿童过敏性休克问题,被拉入儿童禁用黑名单。《双黄连注射剂说明书修订要求》项中明确说明,4周岁及以下儿童、孕妇禁用。☆三、推荐用于儿童的退热药有哪些?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安全性高的儿科适用的退热药是两个经典口服老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儿童退热两个fen,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1、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别称泰诺林(Tylenol)、必理通(Panadol)、百服宁(Bufferin)、扑热息痛。本品是非那西丁的体内代谢产物,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PGE1、缓激肽和组胺等的合成和释放。PGE1主要作用于神经中枢,它的减少将导致中枢体温调定点下降,体表温度感受器感觉相对较热,进而通过神经调节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出汗而达到解热的作用,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但抗炎作用较弱。对血小板及凝血机制无影响。:对乙酰氨基酚是首选的儿童退热药,适用于3月龄以上的儿童。儿童常规用量:口服,10-15mg/kg/次,4-6小时1次;3-12岁小儿每24小时应用小于5次,疗程不超过5日。直肠给药已经不推荐在儿科应用。
:对乙酰氨基酚合理剂量下安全性高,偶见恶心、呕吐、出汗、腹痛等,少数可出现皮炎、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过量会造成肝损伤。
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对乙酰氨基酚在3类致癌物(致癌性不明确,可能性比较低)清单中。: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短期使用一般不引起胃肠出血。用于解热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用于止痛不超过5天。剂量过大可引起肝脏损害,严重者可致昏迷甚至死亡。服用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
一些复方制剂中往往含有“对乙酰氨基酚”这个成分,如氨酚烷胺颗粒、氨酚黄那敏颗粒、氨酚麻美糖浆、酚麻美敏混悬液等,但扑热息痛、泰诺林则是单一的制剂。服用时一定要避免重复用药。◇2、布洛芬
布洛芬(Ibuprofen)为解热镇痛类,非甾体抗炎药。本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产生镇痛、抗炎作用;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起解热作用。布洛芬(美林):适用于6月龄以上的儿童。单一的制剂包括美林、芬必得等。布洛芬儿童的推荐用量为每6-8小时一次,每次5-10mg/kg,每24小时最多4次。
①.16%长期用药者,可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包括消化不良、胃烧灼感、胃痛、恶心、和呕吐,一般不必停药,继续服用可耐受。出现胃溃疡和消化道出血者不足1%。②.1%~3%的患者可出现头痛、嗜睡、眩晕和耳鸣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③.少见的不良反应有下肢水肿、肾功能不全、皮疹、支气管哮喘、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等。
对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消炎药过敏者对本品可有交叉过敏反应,禁用。活动性或有既往消化性溃疡史,胃肠道出血或穿孔的患者禁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消化道反应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大剂量时有骨髓抑制和肝功损害。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或严重心力衰竭者禁用。
布洛芬退热作用比较强,退热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因此使用布洛芬退热时需注意患儿是否有脱水、入量不足等。同时,布洛芬通过肾脏排泄,对于严重肾脏功能不全的患者也要谨慎使用。
☆四、儿童使用退热药注意事项
◇1.何时应用退热药?
对于温度38.5°C以下的患者,如果精神状态好,可暂不使用退热药,通过物理降温即可。对于超过38.5°C的患者,则需应用退热药,来减少能量的消耗,避免高热惊厥等并发症。超高热(41℃)时,会使脑细胞出现永久性损害,甚至出现其它严重并发症,如肺水肿、脑水肿、肝功能衰竭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故应采用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迅速降温。年版美国儿科学会《儿童发热及退热药物使用》指出:体温高于38.3℃以及为提高发热儿童整体舒适度可服用退热药。
年版《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不适和情绪低落的患儿,推荐服用退热药。
◇2.为什么建议首选对乙酰氨基酚,而不是布洛芬?
由于在治疗剂量下,两者的安全性大致相当,但布洛芬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不过,在给药剂量适当并与食物同时服用的情况下,布洛芬通常是安全的。只是布洛芬作用时间较长一些(布洛芬6-8小时,而对乙酰氨基酚4-6小时)。另外,布洛芬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作用,而前列腺素对维持肾血流量非常重要。布洛芬有潜在肾毒性,如对肾功能不全、脱水或同时服用肾毒性药物的儿童。6个月以下的婴儿肾功能相对有限,肾毒性风险可能会增加。◇3.作为首选药,对乙酰氨基酚安全吗?
年8月,美国FDA发布了一则对乙酰氨基酚相关严重及潜在致死性Stevens-Johnson综合征等皮肤反应的安全通报。因此,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时发生皮肤病变的儿童应停药,需立即就医。◇4.可以交替应用或联合应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吗?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建议每次疾病过程中选用一种即可,不推荐两者交替应用或联合应用。美国儿科学会《临床报告—儿童发热和退热剂使用》指出: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联合治疗可能会增加给药不准确的可能性,并且可能会促发「发热恐惧症」。◇5.退热药剂量应取决于体重,而不是年龄大小。
◇6.不建议正在服用退热药的儿童再服用感冒复方制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