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紧要时刻,一线人员由于长时间穿防护服,佩戴面罩、口罩、手套等防护工具,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浸渍、干燥、脱屑,伴灼热、刺痛和瘙痒等皮肤损伤。
皮肤科作为全力支持抗“疫”的后方,就几种常见可能出现的皮肤问题,提供一些简便易行的护理意见,守护一线人员的皮肤健康。
长期佩戴手套致皮肤损伤
一线工作人员使用最多的是乳胶手套。长时间佩戴乳胶手套,皮肤长期处于湿热环境,易发生皮肤浸渍,表皮的角质层过度水合,导致皮肤苍白、变软、变皱、脱屑等。
注意:质量合格的乳胶手套,单层佩戴即可达到防护目的;如果已经存在皮肤破损,或工作中有手套破损的风险,可佩戴两层加强防护。理论上,多层乳胶手套并不能成比例地增加防护效果,相反可引发皮肤病。
处理建议:①及时地暴露晾干;②局部涂滋润霜(乳)(如尿囊素或维生素E乳等);③若浸渍时间长,皮肤容易剥脱,形成糜烂,建议使用3%硼酸溶液或绿茶水湿敷,无渗出时可外用氧化锌乳膏;
重者若出现糜烂、脓性分泌物,继发细菌感染可局部采用0.5%碘伏或1:呋喃西林、0.1%雷夫诺尔湿敷,待皮损干爽后予莫匹罗星、夫西地酸软膏等外涂。如果皮疹持续不愈,或者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建议请皮肤科医生诊治。
佩戴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致皮肤损伤
1.压力性损伤
处理意见:①选择与佩戴者脸型大小合适,交替使用不同系戴方式的口罩,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摩擦;②佩戴防护用品前涂抹保湿乳,加强润滑;③可利用创可贴、输液贴及泡沫/液体敷料等预先贴在骨性结构突出的部位,再戴口罩和护目镜,减轻局部压力,注意需确认是否漏气,不要影响防护效果;④轻度压痕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反复压迫处出现瘀斑时,可外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药物如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若出现红肿、水疱、糜烂,可予聚维酮碘用氯化钠溶液1∶9稀释或3%硼酸或绿茶水冷湿敷,敷完后用医用敷料保护创面。发生感染者可局部外用复方多黏菌素B、莫匹罗星、夫西地酸等。
2.迟发性压力性荨麻疹
处理意见:①选择匹配度最佳的防护用具型号,避免佩戴过紧;②发生接触性荨麻疹,需要更换其他种类的防护用具;③荨麻疹发生后,首选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外用苯海拉明薄荷霜缓解瘙痒症状。
3.接触性皮炎
处理意见:①首先停止使用可疑致敏防护用品,避免热水、75%乙醇、面部清洁剂等刺激;②在口罩中垫2层纱布隔开皮肤;③急性期:轻度红肿、丘疹、水疱无渗液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明显渗出时,予湿敷(同上);亚急性期:少许渗液时可外用氧化锌油,无渗液时且瘙痒明显者酌情使用弱中效激素软膏,如地奈德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伴发感染时可加用抗生素乳膏。慢性期一般选用有抗炎作用的软膏。④瘙痒明显时,必要时需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必要时可短程口服泼尼松30mg/d。
4.痤疮样损害
由于长时间佩戴口罩对皮肤的封闭及局部压力,导致毛囊皮脂腺导管闭塞,加之高强度工作期间作息不规律、精神压力等因素,均可能导致痤疮样损害或原有痤疮的加重。
处理意见:①戴口罩前后涂抹含有控油成分的保湿乳;②轻度丘疹、脓疱外用抗生素乳膏或过氧化苯甲酰乳膏,黑头、白头粉刺选维A酸类乳膏;③重者可酌情口服米诺环素或异维A酸,若条件允许的情况请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治疗。
5.继发皮肤真菌感染
长时间穿戴防护用具,导致形成多汗、潮湿、温暖的环境,可能出现体癣、股癣、足癣等皮肤浅部真菌感染,可累及躯干、腹股沟、臀部、足部等处,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呈环状、半环状或不规则状、皮损边缘可见丘疹、丘脓疱疹,隆起呈堤状。
处理意见:可局部外用抗真菌药物如联苯苄唑乳膏、酮康唑软膏等;如效果不佳或皮损泛发,酌情使用系统抗真菌药物,如口服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
频繁清洁所致的手部湿疹
1.手部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水疱、丘疹及红斑,严重者还会出现皲裂和渗出等。
处理意见:①每次洗手后都要涂抹护手霜;②若出现红斑、丘疹及瘙痒等情况,需在加强保湿的同时,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③反复出现皲裂,可用尿囊素乳膏、维生素E霜或含有神经酰胺和透明质酸等成分的润肤霜,皲裂重者可外用鱼肝油软膏。
2.汗疱疹—手部湿疹的特殊类型。表现:掌跖和指(趾)侧缘深在的针尖至粟粒大小水疱,干涸后形成衣领状脱屑,伴不同程度的瘙痒及烧灼感。
处理意见:早期小水疱以外用炉甘石洗剂收敛;水疱较多时伴渗出以湿敷为主(同上),干燥脱屑外用尿囊素乳膏,瘙痒明显者加用糖皮质激素如曲松素乳膏或地赛乳膏等。
尿布皮炎
战“疫”一线医务人员为了节省物资,连续7-8小时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厕所,靠成人纸尿裤应急,长时间闷热环境,出现尿布皮炎,表现臀部、肛周、会阴部或腹股沟区红斑、丘疹、细小鳞屑,甚至糜烂,伴瘙痒。
处理意见:在穿纸尿裤之前,在腹股沟和臀部等部位涂抹氧化锌软膏、BB油等;脱去纸尿裤后尽快予温水清洗皮肤,擦干后涂抹爽身粉,保持局部皮肤干燥。红斑等炎症明显时选用激素类外用药物,继发感染时抗感染治疗。
参考文献及引用: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防控冠状病毒感染疾病-19医护人员皮肤黏膜屏障防护共识[J].中华皮肤科杂志,
部分图片来源于南方都市报、微博等。
彭丽倩,住培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皮肤病与性病学专业,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方向:光线性皮肤病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枸杞多糖等天然抗氧化剂的抗炎机制和临床应用研究。理论基础扎实,能熟练掌握常见皮肤病及性病的诊断及治疗,如痤疮、荨麻疹、异位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白癜风、银屑病等。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7篇,以其他作者参与发表文章13篇,参与及协助完成省市级科研课题5项。
图、文:皮肤科彭丽倩
审稿:刘玉梅
编辑:葛瑞秋
责任编辑:潘宁
扫码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