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渗出性表皮炎又称“油性皮脂漏”、“猪接触传染性脓疮病”及“油猪病“等,是由葡萄球菌引起的哺乳仔猪或断乳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浅表脓皮炎。目前,本病在我国一些小型奍猪场多发,应引起注意。
症状图
来源:赶猪网-看猪病-对症看病病原特征
葡萄球菌为圆形或卵圆形,革兰氏染色阳性,无鞭毛,不形成芽孢和荚膜,常呈葡萄串状排列,但在脓汁、乳汁或液体培养养基中则呈双球状或短链状,有时易误认为链球菌。本菌可产生溶血毒素、致死毒素、皮肤坏死毒素、剥脱毒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等毒素,以及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和耐热核酸酶类、卵磷脂酶、磷酸酶、脂酶等多种酶类,使得其有较强的致病性,引起的病变较重。
典型症状
急性型多发生于乳猪和仔猪,病变首先出现于眼周、耳、鼻吻、唇,并可扩散到四肢、胸腹下部和肛门周围的无毛或少毛部,出现红斑和结痂,或角化层的灶状糜烂,继而出现淡黄色小水疱,并在被毛基部蓄积黄褐色渗出液,靠近毛囊口处发生环绕有充血带的小丘疹,病变通常在24?48小时变为全身化。当水疱破裂后,其内的渗出液与皮屑、皮脂及污垢等混合此时,病猪全身休表被覆特征性、厚层黄褐色油脂样恶臭渗出物,当这些物质干燥后,则形成微棕色鱗片状结痂,其下面的皮肤显示鲜明的红斑。有些患猪还呈现溃疡性口炎;四肢发生严重的渗出性表皮炎时,常可累及蹄部,此时蹄底部溃疡形成。●亚急性型的病变常局限于鼻吻、耳、四肢及背部。受损皮肤显著增厚,形成灰褐色、形状不整的红斑和结痂;当病变全身化时,有明显鳞屑脱落。另外,本病也发生于架子猪或母猪,通常在耳壳及背部见有污秽不洁的渗出性黑褐色结痂;病情较重、病变发展时,则形成红斑和溃疡;当继发感染后,常形成脓皮病而使病情加重。
诊断要点
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很有特点,在仔猪群中不易和其他疾病混淆,一般根据症状和病变即可建立初步诊断,但最后确诊时需釆取化脓的皮肤、组织或脓性渗出物等做涂片,革兰氏染色后,显微镜镜检,依据细菌的形态、排列和染色特性等进行确诊。
防治措施
据报道,葡萄球菌对龙胆紫、青霉素、红霉素和庆大霉素等药物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治疗本病时最好先做药敏试验,找出针对该菌的敏感药物进行治疗。也可先选用一些对本菌敏感的药物,边治疗边观察,及时进行调整。治疗本病的基本方法是:对病损的局部应先进行外科处理。通常先用消毒过的刀剪清除掉损伤表面的异物、渗出的凝结物、坏死的组织或痂皮等,再用1%高锰酸钾等消毒液彻底冲洗创面,尽量清除创面上存有的脓汁和细小的异物等。外科处理之后,再用对细菌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通常是将这些抗生素制成膏剂进行涂布,如青霉素软膏、红霉素软膏等,也可涂布龙胆紫。●葡萄球菌是一种环境常在菌,通过积极的预防能控制或减少本病的发生。首先,切断传播途径,对病猪要早发现、早隔离和及时治疗,对病猪污染的环境和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其次,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体的抵抗力,防止存在于环境中的病原菌乘虚而入。据报道,用分离于发病猪场的菌株制成自家苗,对妊娠母猪进行产前免疫,可保护其所产仔猪免受感染。
鉴别诊断
临床上诊断本病时应注意与猪疥癖病相区别。两病外观虽然都是以皮肤损害为特征,都能形成鱗屑和结痂等病变,但渗出性表皮炎病猪病变多呈全身化,同一窝小猪中严重程度不同,无瘙痒,死亡率较高。猪疥癖病最有诊断意义的是瘙痒,病猪到处擦痒,皮肤常出现小的丘疹和红斑,疥癣病的死亡率很低。
[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高庄主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