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疾病通常被认为是一组由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包括临床常见的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及过敏性休克等。近年来,国内医学界对这种疾病日益重视,其实验室诊断也得到充分发展。
一.过敏性疾病研究的历史
20世纪当人们用动物抗血清治疗烈性传染病时,就发现这会导致少数病人发生“血清病”。年奥地利医生ClemensvonPirquet发表“Allersie”(变态反应)一文,开拓了变态反应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新领域。
年Gell及Coombs根据变态反应病的机理和特点,将其分为四型,年石坂夫妇发现了速发型变态反应中的IgE抗体,年Johausson从骨髓瘤病人中分离到纯化的IgE并进行了其分子结构的研究,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发现极大地促进了变态反应学科的发展。目前该学科又分为儿童变态反应学、耳鼻喉变态反应学、呼吸变态反应学、哮喘学及皮肤变态反应学等分支学科。
我国这一领域的先驱者是张庆松教授,他于年从美国学成医院筹建变态反应门诊,年带领叶世泰教授等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变态反应学科。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叶世泰教授带领他的学生和同仁,在该学科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巨大进展。
二.变态反应中的术语
Allergy一词源于希腊文Allos(变化)和Ergon(反应),意为“变化了的反应”,故译作“变态反应“。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术语解释:
1.变态反应:指人体与抗原物质接触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这种剧烈的反应会导致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的损伤。
2.过敏反应或超敏反应:与变态反应属同义词。
3.特应症或异位症(atopy):指与遗传有关的速发型变态反应病。
4.变应原(allergen):引起各种变态反应的抗原,亦称过敏原。
5.反应素(reagin):引起速发型(Ⅰ型)变态反应的血清抗体。
6.脱敏(desensitization)通过一些方法,使过敏的个体不再对过敏原发生反应,实际上称为减敏(hyposensitization)更为确切。
三.变态反应的分类、机理和不同的临床表现
根据Cell和Coombs()的分类,有四个类型,其反应成分、靶细胞和临床表现见表1。
表1.变态反应的类型和不同的临床表现
类别
反应成分
靶细胞
临床表现
Ⅰ型变态反应
(速发型)
IgE
IgG4
呼吸道、皮肤
肠道、胃道
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
药物过敏症,食物过敏症
Ⅱ型变态反应
(细胞毒型)
IgM
IgG
红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
溶血性贫血,输血反应,粒细胞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肺肾综合症
Ⅲ型变态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
IgG
细胞核、肾、关节、血管
SLE,慢性肾小球肾炎,
类风湿关节炎,脉管炎
Ⅳ型变态反应
(迟发型)
T细胞
皮肤、肾、甲状腺、中枢神经系统
接触性皮炎,结核病,甲状腺炎,移植排斥反应,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Ⅰ型变态反应的特点是反应迅速、强烈、消退亦快,通常不遗留组织损伤,其发病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也称为速发型(immediatehypersensitivity)超敏反应。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机体受到变应原刺激后,体内产生相当量的IgE类抗体,这种亲细胞性抗体的Fc端能结合于肥大细胞或嗜碱细胞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变应原与上述细胞表面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临近IgE分子“搭桥”结合,形成变应原-IgE复合物,从而激活肥大细胞或嗜碱细胞通过一系列细胞内外的酶反应、导致细胞膜的变构释放出颗粒。从被排出的颗粒及细胞膜中释放出一系列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激肽及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例如急性荨麻疹可于数分钟内皮疹风团遍及全身,但经过1~2小时皮疹即渐消失。过敏性头痛、过敏性肠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亦均如此。好发于呼吸、消化、皮肤等系统。常按致敏原出现的规律而表现有一定的季节性或时令性。特征性病理变化:以水肿,分泌物增多,平滑肌痉挛,嗜酸细胞增多为主。故其临床表现常显示为肿、痒、疹、憋、喘、绞痛、流液等症状。
Ⅱ型变态反应是抗体(主要是IgG或IgM)直接作用于相应的细胞或组织上的抗原,在补体、巨噬细胞和抗体依赖性杀伤细胞(K细胞)参与下,造成靶细胞损伤的反应,所以此型变态反应也称细胞毒型(cytotoxictype)。例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新生儿溶血症等。该病发展较缓慢,一般于抗原接触后一周以上发病。致敏抗原常为药物、菌苗、疫苗、血型性抗原物质等。临床常表现为溶血、出血、贫血、紫癜、黄疸、继发感染等。经常侵害血液的有形成分,血象检查常见有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有时三者同时减少或形态变异。常发生于用药、输血、预防接种等临床处理之后。
Ⅲ型变态反应是由体内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所引起,也称免疫复合物型(immune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