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药疹
俗话说:药物是把双刃剑,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带来令人头痛的毒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药物性皮疹就是常见的一种。
皮肤覆蔽全身,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但有些人因服用某种药物会引起皮肤或黏膜的不良反应,称为药物性皮炎,简称药疹。
据初步统计,其发病率约占用药人数的2%左右,在皮肤科初诊病人中约占1%以上,而且有继续增多的趋势,因而不能等闲视之。
药疹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其中不少环节至今尚处于研究阶段。但多数学者认为,药疹和其他“变态反应”性疾患基本一样,包括抗原和抗体的相互作用;细胞活性递质的释放,机体对这些物质的反应等变化。
所谓变态反应,即俗称的过敏性反应,既与先天的遗传因素有关,也与后天的生活环境、健康状况等有着一定的联系。
凡容易发生过敏者,称为过敏性体质或特异性体质。这种人一旦使用了某种药物(即抗原),在体内就会产生一种相应的物质,名叫IgE(系免疫球蛋白中的一种)的抗体。
它平时结合在血管周围的肥大细胞表面,这时机体便处于致敏状态,当再次遇到相应抗原后,IgE便被激活,促使肥大细胞释放出许多活性物质,如组织胺、5-羟色胺、迟缓激肽等,致使毛细血管扩张,管壁渗透性增加,血清蛋白与水分渗出,并大量进入皮内组织而出现症状。
易引起药疹的药物及症状
药疹常见症状为瘙痒、刺激性红肿和有痛觉,可以出现在身体任何部位,常见于面部和胸部,有时也出现在手脚上。
大多数皮疹是轻中度的,但也有严重到足以威胁生命的药疹。
目前已发现罹患药疹的西药,主要有四大类,即抗生素、磺胺类、解热镇痛药、镇静催眠等药。
由于抗原既可能是药物本身,也可能是其降解产物或是体内的代谢产物,甚至是制药中的杂质,因此呈现的药疹各种各样,形形色色,常见的有下列几种。
01
荨麻疹
俗称风团、风疹块,有些人即使应用常规药物剂量,也会发生风疹块,除瘙痒外尚有刺痛或触痛之感;有时还伴有腹痛或恶心、呕吐等症状。
致病药物有青霉素、链霉素、头孢菌素与利血平、心得安、氯丙嗪、麻黄素、阿司匹林、苯巴比妥、普鲁卡因、肾上腺素以及痫特灵、异烟肼、优降宁、硫酸苯乙肼、磺胺类等。
其发生规律是:病人首次用药时,有一个潜伏期,约4~20天才出现风疹块,以后再用同样的药物,仅隔几小时或几分钟即可发病。
02
固定性红斑
因每次发病都在同一部位而得名,为最常见的一种药疹。有紫红色斑,呈圆形或椭圆形,其中央常有水疱,还有发热等症状。
致病药物有安宁、鲁米那、阿米妥、速可眠、氯丙嗪、保泰松、奎尼丁与水合氯醛、阿司匹林、肼苯哒嗪、氨甲喋呤以及青霉素、磺胺类等。
03
结节性红斑
诱发该病的药物有青霉素,可待因、克力芝、依非韦仑、盐酸加替沙星、阿司匹林、磺胺类、碘溴类制剂等。
04
多形红斑
诱发该病的药物有利眠宁、氯丙嗪、青霉素、水合氯醛、阿司匹林、肼苯哒嗪、磺胺类以及利匹韦林(RPV)、依曲韦林(ETR)、多替拉韦(DTG)等。
05
痤疮型药疹
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药疹,主要由于药物作用于毛囊皮脂腺部分,使皮脂腺的机能增强和肥大,或使毛囊阻塞的结果。
它的潜伏期较长,约1~2个月以上;引起此类反应的药物有异烟肼、胰岛素、苯巴比妥、激素类、碘溴类制剂等。
06
苔癣药疹
诱发本病的药物有氯喹、利眠宁、奎尼丁、甲基多巴、对氨基水杨酸,奈韦拉平、阿巴卡韦等。
07
光敏性药疹
少数人使用某种药物后,受日光照射的部位(如面、颈、上胸及四肢等)发生异常反应、如出现红斑、水肿、丘疹、小疱等急性皮炎。具体可分为光毒性反应和光过敏性反应。
前者指体内药物吸收一定波长的紫外线(~埃),对细胞有毒性作用,造成皮肤组织损伤;后者指一定波长的光能,主要为长波紫外线(-埃)及可见光,对体内药物起光学作用,产生代谢物质与体内蛋白结合,于是皮肤上便出现过敏反应。
一般发生在使用药物后的数小时内。
诱发该病的药物有安宁、利眠宁、脑复新、利血平、氯喹与速尿、双氢克尿塞、甲黄丁脲、氯磺丙脲、氨甲喋呤、长春新碱,以及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磺胺类等约40余种。
08
红斑性狼疮样反应
药物过敏反应能诱发或加重红斑性狼疮,典型症状为中央呈紫色凹陷,边缘红色隆起成椭圆形。
致病药物有青霉素、保泰松、氯丙嗪与甲基多巴、肼苯哒嗪、苯妥英钠、呋喃坦啶、普鲁卡因酰胺、磺胺类等。其中肼苯哒嗪和普鲁卡因酰胺是最容易引起本病的药物,其发病机理至今不明。
09
全身剥脱性皮炎
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药疹,易导致死亡。一般首次用药后潜伏期约在10天以上,体温多为39℃~41℃,开始像湿疹、麻疹、猩红热型药疹,继而出现一个较长时期的剥脱阶段,即脱下大量的片状鱗屑,层层叠叠,病情严重者,连毛发、指甲也会全部脱落,这样持续一个月左右、以后逐渐好转,恢复正常。但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致病的药物有青霉素、链霉素、安乃近、保泰松、异烟肼、氯喹与普鲁本辛、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复方阿司匹林、鹿茸精等;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
10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这是所有药疹中最为严重的一种。
发病率虽然较低,但症状却很严重,死亡率很高。它以发病急剧、病情险恶、病程短暂为特点。初为鲜红或紫红色的水疱,以后变成棕黑色,1~4日内即遍布全身,并有很多呈皱纹的松弛性大疱,不仅侵犯皮肤,也会波及眼、鼻、口腔、食管、胃肠等黏膜;皮肤极易擦破,黏膜极易脱落,体温常达40℃左右。发疹前可有呕吐、腹泻、腰痛、咽喉炎等症状。
引起此病的药物多为青霉素、头孢菌素、保泰松、阿托品、非那根、苯巴比妥、复方心舒宁及磺胺类、解热止痛药等;其致病机理尚未明了。
需要指出的是,一向以安全著称的中成药及中药也会招灾惹祸,引起药疹。如六神丸、云南白药、牛黄解毒片、玄胡止痛片,银翘解毒片、穿心莲片、板蓝根冲剂、跌打丸以及一些单味中药,如贝母、葛根、丹参、红花、胆南星、半夏、紫草、槐花、大青叶、蒲公英、千里光等。
如何预防与治疗
为了避免药疹发生,如系过敏者应主动告诉医生。一般病人所用的药物,种类不宜过多,剂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对服某种药后产生药疹者,应记住以后不可再用此药。用药后若发现有不良反应,如皮肤瘙痒、红斑、发热等,为发生药疹的先兆表现,应立即停药就医。
轻中度皮疹一般不需特殊处理。但严重皮疹可能是严重过敏反应的迹象,伴随症状包括发热、呼吸或吞咽困难、头晕、肾损伤,有时还出现疼痛、发热、皮肤剧烈瘙痒、舌头和面部肿胀,皮肤和黏膜出现水泡,特别是在嘴巴、鼻子、眼睛处应引起高度重视,需要马上就医。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对症治疗。如用抗过敏药赛度啶、氯雷他定、息斯敏、维生素C、安其敏等,从而消除过敏症状。病情严重者,需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治疗,而且愈早愈好。同时要多饮水,以加强排泄。
外用药常用含有薄荷脑的炉甘石洗剂,用前摇匀,每日搽5~6次以上,可产生保护、止痒,使毛细管收缩等作用。伴有感染者可用1:小檗碱湿敷;有皮损者要及早清除坏死组织。当药疹消退脱屑时,可搽硫磺霜,使皮肤恢复正常。
除了药物治疗外,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可以帮助缓解皮疹症状。例如避免高温和阳光直射、避免热水澡。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新药或尝试一种新的肥皂、食物时,有可能加重皮疹,这种过敏问题往往与皮疹混淆。
向所有一线抗疫勇士致敬!
更多疫情进展及防护信息,
点击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