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常见的过敏疾病(二):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炎
家中有新生的小婴儿,不仅爸妈高兴,连爷爷、奶奶、阿姨、叔叔都当成心肝宝贝,但若小婴儿不舒服时,常常因为他不会说话,而造成大家过分担心。在小婴儿身上,有些是经常发生的疾病,只要接受适当的治疗,父母可以不用太着急,以下我们就介绍几种小婴儿常见的过敏疾病。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相当高,约达10~12%,男女罹患的比例大致相当。过敏原以尘螨及各种花粉等植物过敏原为主。其临床症状主要为:流鼻水(有如自来水)、阵发性喷嚏、鼻塞、鼻痒及颚痒。如果伴随鼻水倒流,则可能导致喉咙痛痒、不断清喉咙及咳嗽等。此症常合并过敏性结膜炎,患童会有结膜及眼睑红肿、流泪、畏光等现象。严重时会出现无力、倦怠、肌肉酸痛,有时因鼻旁窦出口阻塞导致头痛。
过敏性鼻炎一般从病史上便可做大略的诊断且八九不离十。患童的鼻分泌液中可找到很多的嗜依性白细胞,如能在眼结膜分泌液中找到嗜依性白细胞,便更可确立诊断。
过敏性鼻炎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就是避免过敏原,例如灰尘、烟雾、宠物、挥发性化学药物等。其次是使用抗组织胺药物,此药对于过敏性鼻炎相当有功效。早期的抗组织胺药物会有想睡觉的副作用,最近有些新的抗组织胺药,已经没有令人昏昏欲睡的副作用了。
另外可以直接将交感神经兴奋剂喷入鼻内,以减少鼻塞症状。如果上述治疗方法都不理想时,则要考虑使用系统性类固醇,但要考虑它的副作用。少数过敏原明确且反复发作者可考虑使用减敏治疗。
过敏性皮肤炎
此症多半在婴儿期或幼童期开始,有些患儿在满2岁时症状便消失。
痒是最常见的症状,尤其在夜晚时症状加剧,有时在运动、流汗、情绪变化、压力大时会引发过敏性皮肤炎的发作。此症家族遗传倾向很强,当在皮肤上抓痒后,会出现类似皮疹的现象。患处皮肤通常很干燥,有许多皮屑,可形成突起的红痒疹。慢性病灶还可形成苔藓变化。婴儿期病灶多分布于前额、双颊及肢体的伸展侧;较大的小孩则可能分布于肢体的弯曲侧,如肘窝及膝窝等处。病理上可看到皮肤的细胞肿胀及真皮层被单核细胞所浸润。
诊断主要靠病史及理学检查,其治疗主要注意皮肤保持湿润,不要干燥,洗澡后可以使用保湿乳液。此症虽和局部接触过敏原无绝对关系,但仍应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局部病灶面积不大,则一般在局部涂擦类固醇就足够了,但是如侵犯面积很大,则要使用口服类固醇。抗组织胺亦可用以治疗痒症,如担心昏昏欲睡,可在睡前使用或告知医生换药。切忌不断洗澡或使用可去除皮脂的清洁剂,不然会一时止痒,可是稍后会越来越痒。另病灶及指甲应保持清洁,不然亦造成其他的细菌性感染的次发性感染。
一般人对于类固醇都会有不好的印象,比如说会造成月亮脸、水牛肩、体重增加等副作用,但是在此呼吁大家不要排斥使用低剂量的类固醇,只要在医师指示下使用,类固醇就是安全药物。类固醇是人体肾上腺每天会分泌的荷尔蒙,每个人在静止状态下,每天至少要分泌微克的类固醇,若有运动、生病、遭遇挫折、压抑等情况,类固醇会分泌更多。而若类固醇分泌的不够,无法维持人体免疫能力的恒定时,就可能产生一些疾病,此时应视病情需要来补充足够的类固醇,待疾病康复后就不需再使用,往后也不会再得病,可以不用过于担心。
潘怀宗
祖籍山东省平原县德州市,36岁就晋升为台湾阳明大学正教授;他是新党的政治明星,曾连续三次高票当选台北市“议员”。但与教授、台北市“议员”的身份相比,潘怀宗最被大众广泛认知的身份,是主持人、名嘴和健康专家。中文简体版图书有:《吃的是食物还是毒物》、《察“颜”观色读信号》、《“怕”是因为不够了解》、《海藻调养秘笈》等。
文章内容来自:潘怀宗《潘怀宗说:“怕”是因为不够了解》-东方出版社
糖果资讯台(CandyBook8)经授权发布。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