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皮炎,中医称为“顽癣”。顽癣者,顾名思义,大多是顽固难愈的。《诸病源候论》记载:“摄领疮加癣之类,生于颈上,痒痛,衣领拂着即剧”。实际情况正是这样,大多数“顽癣”患者的病灶确是发生在颈项部,此外,还有发生在肘窝、胳窝、前臂、股、小腿、后腰部、会阴和肛门周围的。
??其症状多为:皮肤上出现聚结性扁平丘疹,呈圆形或多角形,大小如粟粒或高粱粒,沿皮脊方向扩延,状似席纹,皮肤变厚变硬,呈苔癣状,剧痒。其病因多由情志不遂,闷郁不舒,心火过旺,以致气血运行失调,凝滞于皮层;也有因脾脏湿热,复感风邪,蕴阻肌肤而发病。
西医认为是一种常见的以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
与精神神经因素密切相关
避免搔抓,以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
易复发,部分可治愈
疾病定义
神经性皮炎(neurodermatitis)专业名称应为慢性单纯性苔藓,但因其发病与精神神经因素密切相关故俗称神经性皮炎,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该病以一阵一阵的剧烈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通常多发生在脖子、手腕、手臂、手肘、小腿或尾骨部、肛门等部位,瘙痒会影响睡眠和生活质量。
由于瘙痒患者会不断搔抓,然而会越抓越痒,形成一种“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由于不断抓挠,皮肤会变得粗糙、肥厚,呈苔藓样变。
流行病学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常见于30~50岁的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儿童少见。
疾病类型
根据受累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局限性和播散性神经性皮炎
内因
神经精神因素
如性情急躁、思虑过度、紧张、忧郁、劳累、睡眠不佳等。
其他疾病
如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障碍等,可能导致继发神经性皮炎。
外因
饮食
如辛辣刺激食物、饮酒等。
局部刺激
如硬质衣领、毛织品、化学物质、汗水浸渍等。
物理性因素
如日晒、过度清洗、局部化学性物质刺激。
诱发因素
以下因素可增加神经性皮炎的患病风险:
性别和年龄: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神经性皮炎,尤其是30~50岁的女性。
有其他皮肤病的既往史或家族史:有皮炎、湿疹或类似皮肤病的个人或家族病史的人更容易患神经性皮炎。
鉴别诊断
慢性湿疹
由急性或亚急性湿疹演变而来,没有固定的好发部位,病变有渗出倾向。苔藓样变不显著,但是浸润则较神经性皮炎明显,边界也多不清楚。
瘙痒症
开始时没有皮肤病变,通常有瘙痒,因不断抓挠,皮肤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抓痕,患病时间长后才出现苔藓化。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
常见于背部、肩胛间区或四肢,皮疹为高梁至绿豆大小的圆形丘疹,密集成片而不融合,或呈念珠状排列,皮损处常见褐色色素沉着。
特应性皮炎
青年及成人期特应性皮炎常呈广泛分布的苔藓样斑片,类似播散性神经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患者及其家族中常有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等病史。患者幼儿期常有婴儿湿疹史,血清中IgE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常增高,皮肤划痕试验及对乙酰胆碱呈迟发苍白反应。
扁平苔藓
为紫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其上有Wickham纹?,组织病理变化有其特异性。
现代医学认为,神经性皮炎是因精神紧张,恐怖忧愁,或饮酒,吃辛辣过度,或环境突变而引起的代谢障碍。
?目前在临床上中医疗法效果较好。王大夫用古法针灸和中药调理气血加上秘制药膏外敷治疗好了很多顽固的皮癣
内治法
血热型:见于初发不久泛发性皮损。心中有火,血热生风,风盛则痒。症见:成片红色小丘疹,痒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治宜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处方:生地30克,牡丹皮9克,赤芍9克,苍耳子9克,白鲜皮9克,苦参9克,地肤子9克,黄芩9克,生甘草9克。水煎,日服一剂。
风燥型:日久泛发型皮损。症见:瘙痒无度,皮肤浸润肥厚,呈苔藓状,舌淡苔净,脉细滑。
处方:熟地黄12克,当归9克,白芍9克,牡丹皮9克,红花9克,荆芥9克,苦参9克,白蒺藜9克,苍耳子9克,白鲜皮9克。水煎,日服一剂。
风盛型:见于弥漫性皮肤浸润肥厚的皮损。症见:几年至几十年顽固不愈,周身剧痒,状如牛颈之皮,脉弦,舌质红,苔黄。
处方:乌蛇9克,蝉衣6克,荆芥9克,防风9克,羌活9克,白芷6克,川莲9克,黄芩9克,金银花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日服一剂。
成药可用丹栀逍遥丸、秦艽丸、润肤丸、泻肝安神丸、六味地黄丸。
外治法
1.雄黄解毒散30克,百部酒毫升,混匀烫后外涂。
2.大枫子油涂后,外敷五倍子粉。
3.普榆膏,止痒药膏,10%黑豆馏油软膏,均可外擦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