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了要吃药,药物的存在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服务。众所周知,“是药三分毒”,服用药物也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广义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因药品质量问题或用药不当所引起的有害反应,包括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毒性反应)、后遗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二重感染、依赖性以及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等[1]。WHO规定的药物不良反应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生活中,提到药物不良反应,我们最常想到的是吃药伤胃,吃药伤肾等问题,那还有一种经常被我们忽视的不良反应就是“药物热”。
由用药所致的发热称为药物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药源性疾病,药物过敏反应是最普遍的一种机制。药物热与一般感染性发热不同,通常在首次服用这种药物的时候,不会立即出现发热,一般在7-10天之后可能才出现发热。但是如果再次使用这种药物,则可能很快就出现发热,并且热度比较高,一般体温会达到39℃以上。发热虽然高,但患者的一般情况尚好,与热度不成比例。除此之外,常伴有皮肤过敏的症状,如皮肤瘙痒、灼热、起疹子、剥脱性皮炎等。引起“药物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遗传或者个人体质引起的药物过敏反应,另一方面是药物作为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产生致热源而引起发热。
大多数药物引起药物热的概率较低,只有少数的几类药物发生药物热的概率高一些。
1.抗生素类
抗生素引起的药物热最为常见,其中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阿莫西林等)以及头孢菌素类(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氨苄等)最为常见[2]。
2.抗组胺药
常见的有氯雷他定,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
3.解热镇痛药
常见的有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4.抗结核药
常见的有利福平,异烟肼。
5.抗癫痫药
药物作为全抗原或半抗原与人体中蛋白结合并产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被吞噬细胞吞噬后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常见的有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
6.抗肿瘤药
这类药物应用后,体内病原体被杀死或者细胞裂解,释放出致热物质或细胞因子造成药物热,常见的有阿糖胞苷、顺铂、柔红霉素、长春新碱、博来霉素等[3]。
7.免疫抑制剂
常见的有吗替麦考酚酯、硫唑嘌呤、西罗莫司等。
8.其他
西咪替丁、别嘌醇、人血白蛋白、丙硫氧嘧啶、前列腺素E等药物也存在药物热。
如果已确诊为“药物热”,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换用另一种相同药效的药物。如果同时伴有严重的皮疹和其他脏器损害,则应酌情使用抗过敏药、激素类药和维生素C来缓解症状。很多患者发现自己出现药物热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服用退热药,其实发生药物热之后,一般无需特殊的治疗,停用可能导致药物热的药物就是最好的治疗方式,一般患者在停药48-72h内,发热症状就可自行消退。另外,补液有助于药物的排泄,因此可以适当的补液来促进药物的代谢、排泄。此外,病人就诊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如有用药过敏史或者家族遗传病史,就诊前要主动告知医生,及时更换药物。
参考文献:
[1]李振才.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