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手上的「黑血泡」,这是什么病?案例由丁香园论坛站友名字**分享:提供的基本信息不全,大概的经过是这样的:患者因感冒后在某小诊所输液,输注的是「克林霉素、地塞米松」,后在输液局部起了水泡,家属在局部热敷后变成这样。(图片来源:丁香园论坛)转院来时患者就已经休克了,来了不到一个小时插管上机然后就去世了。这个患者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手上的「血泡」呢?来看一下站友们的回复:cc81**:患者的基础疾病是什么?为什么给林可霉素和地米?考虑输液后导致的水泡,过敏导致的剥脱性皮炎也不能排除。Chen**:如果症状在前,那么跟药物引起的过敏可能性就小一点了,感觉更大可能是坏死性筋膜炎。建议做好血培养,局部组织液培养,血常规,生化,肝肾功能,PCT等,治疗上强力抗生素,覆盖球菌、杆菌、厌氧菌,按照感染性休克处理,必要时激素+免疫球蛋白,彻底清创引流。如果都扛不住,最后只能截肢保命。旅途**:很像坏死性筋膜炎,彻底大面积切开,VSD负压封闭引流,手术越早死亡风险越低。由于站友最后没有给出结果,所有的回复也只是猜测。但有一点值得引起重视的是,该部位曾经在输液后起了水泡,然后局部经过热敷,是否与输液相关,很难排除。临床工作中,输液外渗案例并不少见。案例1:莫西沙星外渗静滴莫西沙星出现外渗,外渗后第4天出现穿刺口周围皮肤泛白,局部皮温稍高一点,触之无硬节、无疼痛,穿刺口周围约16cm出现都有瘀斑。(图片来源:丁香园论坛)案例2:造影剂外渗老年男性,肘部血管较差,做腹部增强CT时发生造影剂外渗,已用硫酸镁持续湿敷十几小时,水肿已减轻,但是发生皮肤破溃。(图片来源:丁香园论坛)案例3:造影剂外渗一肿瘤患者做增强化CT,由于患者血管脆弱再加上我们观察不仔细,造成造影剂外渗,估计有40~50ml,一周之前外渗部位出现了一个硬结。(图片来源:丁香园论坛)案例4:康容外渗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康容时外渗,皮温高,注射周围皮肤红肿明显,皮肤未见苍白。(图片来源:丁香园论坛)案例5:甘露醇外渗患者,70岁,脑梗塞,右侧肢体偏瘫。输注甘露醇时外渗,两天。前臂及肘关节处,大量张力性水泡,局部皮肤张力高,腕关节处可触及桡动脉波动。手背、手指肿胀,末梢血液循环可。近两天来肿胀逐渐向上臂进展。(图片来源:丁香园论坛)以上5个案例,论坛站友发帖是为了求助处理办法,后续的图片及结果没有追踪,但足以引起临床护士的重视。接下来的第6个案例,发生在月叔**医生身上,很有借鉴意义。案例6:氯化钾外渗基本信息: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滴水未进,晚上撑不住了跑去科里输液,10%葡萄糖+1.5g氯化钾。输着输着睡着了,等我女朋友下班时跑来医生值班室看,结果发现外渗了,远端到手指头,近端到胳膊,胳膊尺侧突出来一块,心理压力甚大......(图片来源:丁香园论坛)处理经过:科里护士说先冰敷12小时,再硫酸镁热敷12小时,不然血管会闭,以后那个位置输不了液,当时内心是懵逼的。后来放了一晚上冰块,第二天贴了土豆片,一共换了3、4次,贴到第二天早上,肿基本上就退了,发现土豆片效果真好。(图片来源:丁香园论坛)后续追踪:手上的肿基本上消退了,但是,感觉血管没有那么清晰,一摸血管还是疼的,不是被打一拳那种爽爽快快的疼,就是血管疼会带有一丝恐针的感觉。(图片来源:丁香园论坛)案例小结:从站友分享的经过来看,输注的部位是手背,用的是一次性头皮针,输液期间睡着了无人照看,输注的是10%氯化钾注射液,这些都是导致药物外渗的因素。幸亏及时发现,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包括冷敷、水胶体透明贴外敷、土豆皮贴敷等方法,最后的结果比较满意。案例反思从以上6个案例可以得知,临床上输液外渗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若从输液外渗的不安全因素入手,有针对性的制定预防策略并实施护理干预,应该可以降低输液外渗率。若已经发生输液外渗,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力求将对患者的伤害及影响降到最低,这也是临床医护人员需要努力的方向。有备无患:输液渗漏的应对措施1.立即停止输液:一旦发生输液外渗漏,不要做其他无谓的操作,请第一时间立即停止输液,并抬高患肢。2.正确加压按压:针拔出后,要用消毒棉签/敷贴沿穿刺处静脉走向,加压按压针眼。注意穿刺操作时,针头是先刺入皮肤再进入血管,有两个针眼分别在穿刺血管不同的两个点,需将两个针眼都压住。3.根据渗漏药物的性质选择正确的处理措施:中成药制剂:文献报道,可采用如意金黄散加蜂蜜、云南白药乙醇糊、红花醇、黄连、黄柏、3%硼酸等方法。药物湿敷:文献报道,硫酸镁湿敷只能用于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引起的外渗;对高渗液渗漏者可加重组织脱水,可用-2溶液湿敷;乙醇湿敷:也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将浸有酒精的无菌纱布直接敷在局部,有利于药物渗透到血管内,具有消毒、止痛等作用。冷敷:如果是抗肿瘤药物(乐莎定、植物碱类除外)、红霉素等输液外渗时,可选用冰帽和冷湿毛巾(两条毛巾置入冰箱,保持4℃左右)冷敷。能有效促使血管收缩,从而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扩散,减少局部组织对输液药物的吸收,以减少局部组织受损;此外,冷敷还能减轻局部疼痛、肿胀等症状。热敷:如果是氯化钾、阿拉明、多巴胺等血管收缩剂渗漏时,可用湿热毛巾(一条毛巾浸入温开水中,拧干,温度保持在45℃为宜)热敷。能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局部血管扩张,从而促进外渗药物的快速吸收,减轻局部水肿,保护局部组织。4.合理利用食材:可以选用黄瓜、马铃薯、萝卜等新鲜的食材,切成约2~5mm厚的薄片,将其敷在渗漏部位,用保鲜膜固定,待切片变色后再更换,直至局部肿胀消失。马铃薯、黄瓜等新鲜食材含有异柠檬酸,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加快血肿吸收,从而有效的消除水肿,修复局部组织,防止组织坏死,并且还具备保湿效果。此法方便简单、价格低廉,可以一试。5.正确处理水泡:若输液外渗发生水泡时,要正确的处理,先局部消毒,再用5ml注射器在水泡最底处刺入,并缓慢的抽吸。抽吸完成后,局部可用水胶体敷料或藻酸盐+水胶体固定,注意保持水泡局部的干燥清洁,千万不要擦落水泡表皮。6.其他:若有局部组织坏死者,可按外科换药法给予清创换药处理。提醒:发生输液外渗,属于护理不良事件,请及时上报病案系统,并在护理记录中记录,科室要进行质量改进。参考文献1.李丽群.门诊输液渗漏的预防策略及护理研究进展.中外医学研究,,15(14).
本文来源:护理时间
◆◆◆◆◆
·急诊·医学·资讯·
我的,与10w+读者一起
观医生医事,学医学知识
你们“在看”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