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称自己是“海派佛医”。因为我跟师沈丕安教授三年后,发现他的处方思路与普通中医完全不一样,与大学里教授的辨证论治这套体系也完全不一样。
他是直接用经验方研究经验的药物,然后根据患者情况,随时配出一张好方子。辨证还是辨病?
在中医的行业里,有一句话叫“偏方一剂,气死名医”。沈老师属于专门研究偏方的顶级医生。在上海有很多这样的医生,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来的医生,因那时没有很好的师承,他们又非常地钻研,走的就是这条路。有时偏方会气死名医,名医有时也会气死偏方。在做全科医生的生涯中,对这点的体会非常深。后来发现,如果把这两者相结合,有目的地辨证,在一个模块化的用药体系中选择比较恰当的药物。也就是说,把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可以大大地提高临床疗效。西安的王幸福老师也认为单纯辨证论治,可能疗效并不好。单纯的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比较,可能还是辨证论治比较好;但是,把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效果就更好。“海派佛医”,为什么要用“佛”字?因为从我个人体会上,认为孙思邈之所以能走那么远、那么高,主要是源自于他的文章《大医精诚》体现的大医精神。如果医生没有慈悲心,没有把病人治好的愿力,在中医的道路上走不了多远,也飞不了多高。整个中医行业的知识是博大精深的,如果要成为顶级的全科医生,必须要发大愿,所以在我的五味子中医学堂,每次上课我总是发愿。我希望用“海派佛医”这样的体系来迅速地培养大量的优秀中医人才,并且这个体系对所有的流派都是开放的。站在这个体系上,可以去对接各种师父、门派。“踩着我的肩膀往上爬”,这是对我的学生,以及所有学中医的人的一个期望。今天讲发热的中医治疗,首先讲“发热”这个症状引申出的中西医两大体系,然后讲高热,再讲低热,最后介绍一些医案。西医体系下发热的治疗方式
首先,发热是一个症状。由于西医和中医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完全不一样,所以对待发热的治疗也完全不一样。西医对发热的治疗,就是见到发热后,要有诊断结果,这是核心关键。比如,要给患者验血,根据验血结果,判断是否为细菌感染。如果是细菌感染,那就用抗生素。但是,现在临床上,医院,滥用抗生素的情况都非常普遍。包括对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用药都会用错,比如头孢四代:第一代对阳性菌敏感;第二代对两者都敏感性不强;第三代是对阴性菌敏感;第四代阴性菌、阳性菌都敏感。这些药物都可能被滥用。有时看到一些医案记录的病,本来用抗生素一定会有效果,但是往往发现无效。为什么?因为用错抗生素。本来是一个阳性菌的感染,却用了阴性菌的抗生素。所以,不要认为有了细菌,用抗生素就一定可以好。比如,如果对抗生素过敏,那就只能用中药。抗生素过敏会造成全身皮疹,甚至是剥脱性皮炎,全身流脓水。这种情况再用抗生素,可能会出现死亡,此时必须用中药,这是唯一的选择。比如,前几天在我这里看诊的一个小朋友,他是发高热,如果去查血肯定是病毒感染。通常,一旦病毒感染,西医就更没办法治疗。抗病毒的药只有几种,病毒又是种类繁多。西医医生都知道抗病毒药物针对病毒几乎是无能为力的。所以,西医看到发热,就必须要检查出是哪种病,如果查不出病,就只能用退烧药进行退烧治疗。治疗疾病,有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对因治疗是真正的治疗。比如,检查出有细菌,就用抗生素。找到病因,对因治疗才是治本。但是查不出病因,没有办法,就只能对症治疗。烧到40度必须退烧,如果不退烧可能烧坏脑子。所以,临床上的对症治疗也是西医很无奈的一件事情。如果是低热的情况,在整个西医领域里,低热的原因、诊断,都是考教授的题目。它很复杂,一旦诊断不明确,整个治疗就无从入手,而一旦诊断明确,就很简单,教科书上都有治疗方法。问题在于,一旦误诊就很糟糕,治疗一定失败。(本文根据方震宇老师讲课录音整理,未完待续。)?本文为国医传习所元老会联合创始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投稿gycxs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