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皮肤主要结构——表皮结构
皮肤的结构:表皮层、真皮层、皮下层
①表皮在组织学上复层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表皮的主要构成细胞)、黑素细胞(含黑素,可遮挡和反射紫外线,保护真皮及深部组织)、朗格汉斯细胞(免疫活性细胞,消化细胞外物质)和梅克尔细胞(可能具有非神经末梢介导感觉作用)等构成。角质形成细胞分五层,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②真皮:由浅到深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成分构成,以纤维成分为主,包含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和弹力纤维。
③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下方,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又称皮下脂肪层。
④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均由外胚层分化
2、皮肤科外用药原则
(1)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种类。
(2)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原则为:①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洗剂,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则用糊剂;②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者宜用糊剂或油剂,如无糜烂宜用乳剂或糊剂;③慢性皮炎可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等;④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用乳剂、酊剂等。3、详细向患者解释用法和注意事项。
3、原发性皮损定义和分类
原发性皮损是由皮肤性病的组织病理变化直接产生,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包括斑疹、斑块、丘疹、风团、水疱和大疱、脓疱、结节和囊肿。
4、皮肤病现病史应询问什么
①可能的病因或诱因:如食物、药物等,居住环境、旅行史、饮食习惯等;
②原发皮损的部位、发生时间,皮损类型、形态、大小、数目和分布状况发展及演变情况;
③患者的主观症状:如疼痛、瘙痒、灼热感等;
④相关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头晕、头痛、腹痛、关节痛等;
⑤其它:如皮损与季节、气候、特定食物等有无相关性,以及自然环境中的某些因素;
⑥诊治经过
5、简述皮损的分类
皮肤性病临床表现的体征称皮肤损害,分为原发性皮损和继发性皮损,原发性皮损包括斑疹、斑块、丘疹、风团、水疱和大疱、脓疱、结节和囊肿;继发性皮损包括糜烂、溃疡、鳞屑、浸渍、裂隙、瘢痕、萎缩、痂、抓痕和苔藓样变。
6、抗组胺类药物的作用、副作用有哪些?列举常用的几种
(1)H1抗组胺药
可对抗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平滑肌收缩、呼吸道分泌增加、血压下降等,还有一定抗胆碱及抗5-羟色胺作用,常用于荨麻疹、药疹、接触性皮炎等。副作用为: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易透过血脑屏障,导致嗜睡、乏力、困倦、注意力不集中等,部分药物的抗胆碱作用可导致黏膜干燥、排尿困难、瞳孔散大。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且抗胆碱能作用较小。
(2)H2抗组胺药
可抑制胃酸分泌,也有一定程度的抑制血管扩张作用和抗雄激素作用,如西米替丁、法莫替丁等,皮肤科常用于慢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等。副作用有头痛、眩晕,长期应用可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阳痿和精子减少,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
7、丹毒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丹毒:多由乙型溶血链球菌感染引起,主要累及淋巴管,多通过皮肤或黏膜细微损伤侵入。多发于面部、小腿、足背,多为单侧性。典型皮损为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周围扩大,可出现淋巴结肿大及不同程度全身症状。
治疗:早期、足量、高效的抗生素治疗可缓解全身症状、控制炎症蔓延并防止复发,首选青霉素,青霉素过敏者使用红霉素或喹诺酮类药物;同时辅以25%-50%硫酸镁或0.5%呋喃西林湿敷、物理治疗等。(丹毒一般不化脓,不宜切开引流)
8、头癣的分类、综合治疗
(1)黄癣:许兰氏毛癣菌,主要见于儿童,成人和青少年也可发生。
皮损初起为红色斑点,头皮发炎潮红,并有薄片状鳞屑,此后形成以毛发为中心的碟形黄痂,称黄癣痂。剥去痂皮其下为红色稍凹陷的糜烂面。黄癣痂常伴有鼠臭味。毛发暗无光泽,脆而易折。病久者,毛囊萎缩、毛发脱落形成大片永久性秃发。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痒感。(2)白癣: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小孢子菌属多侵犯儿童,尤以学龄前儿童较多。
皮损初起为群集的红色小丘疹,向四周扩大成灰白色鳞屑性斑片,圆形或椭圆形;以后在附近可出现一至数片较小的相同损害。脱屑斑一般无炎症反应。但亲动物性菌种常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甚至变为脓癣。病发在距头皮2~4mm处折断,外围白色菌鞘,(高位断发)断发极易拔出。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轻度痒感。青春期后可不医自愈。成人白癣很少见(皮脂抑菌)。愈后不留疤痕。(3)黑点癣:堇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比前两种少见,儿童及成人均可发病。
皮损初起为灰白色鳞屑斑,以后渐扩大成片,皮损炎症反应轻微。病发由于毛根内充满成串孢子,往往露出头皮即折断,其残端留在毛囊口,呈黑点状。病程发展缓慢,病久者,经治愈后常留有疤痕,引起局灶性脱发。(4)脓癣:亲动物或亲土性真菌。
典型的损害是化脓性毛囊炎。初起常为一群集性毛囊小脓疱,继而损害弧形隆起,变成一暗红色脓疱,边界清楚,质地柔软,表面毛囊孔呈蜂窝状,挤压可排出少量脓液。损害可单发也可多发。患区毛发易拔出。自觉轻度疼痛压痛。附近淋巴结常肿大。愈后常有疤痕形成,引起永久性脱发。治疗:原则为服药、剪发、洗头、搽药、消毒。
9、手足癣与手足湿疹的鉴别要点
手足湿疹
手足癣
好发部位
手、足背
掌跖或指趾间
皮损性质
多形性,易渗出,境界不清,分布多对称
深在性水疱,无红晕,领圈状脱屑,境界清楚,常单发
甲损害
甲病变少见
常伴甲增厚、污秽、脱落
真菌检查
阴性
阳性
10、性传播疾病(sexualtransmitteddisease)
(1)性传播疾病(STD)是指主要通过性接触、类似性行为及间接性接触传播的一组传染性疾病,不仅可在泌尿生殖器官发生病变,还可侵犯泌尿生殖器官所属的淋巴结,甚至通过血行播散全身各重要组织和器官。
(2)常见病原体:①淋病:淋病奈瑟菌;②梅毒:梅毒螺旋体;③尖锐湿疣:人类乳头瘤病毒(HPV);④非淋菌性尿道炎:沙眼衣原体,解脲衣原体;⑤软下疳:杜克雷嗜血杆菌;⑥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沙眼衣原体;⑦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⑧生殖器疱疹:单纯疱疹病毒;
11、淋病与非淋菌性尿道炎的鉴别诊断:
(1)淋病症状较重,发病较急。潜伏期1-3天,尿急、尿频、尿痛、排尿困难症状严重,尿道分泌物量多,呈脓性,实验室检查可于分泌物中检出“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即可确诊;非淋的潜伏期为1-3周,尿道炎症状较淋病轻,病原体为衣原体、支原体、滴虫等感染引起,也是性传播性疾病之一,也有尿频、尿急、尿痛和尿道口分泌物,症状与淋病很像。
(2)它们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淋病患者尿道口有黄稠分泌物,而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尿道口仅有清稀分泌物。淋病淋球菌检查为阳性,而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球菌检查为阴性
12、寻常型天疱疮和大疱型类天疱疮的鉴别
大疱性类天疱疮为疱壁紧张的大疱或血疱、不易破裂、尼氏征阴性,粘膜损害少。组织病理为表皮下大疱。免疫病理检查见皮肤基底膜带IgG和/或C3呈线状沉积寻常型天疱疮皮肤发生不易愈合的松驰性水疱、大疱,容易破裂,遗留不易愈合的糜烂面,尼氏征阳性,可伴有口腔粘膜损害。组织病理显示表皮内水疱及棘层松解。免疫病理可见棘细胞间有IgG、IgA、IgM或C3网状沉积。间接免疫荧光检出血清中天疱疮抗体13、寻常痤疮发生原因、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寻常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损容性。
①发生原因:青春期后体内雄激素水平增高,皮脂腺增大及皮脂分泌物增加,有利于痤疮丙酸杆菌的增殖,其分泌刺激毛囊导管处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角化过度,后者时皮脂排泌受阻,进而促使炎症反应,形成粉刺等。(遗传与雄激素诱导→皮脂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繁殖→免疫炎症反应)
②鉴别诊断:与玫瑰痤疮、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等进行鉴别。
③治疗原则:主要为去脂、溶解角质、杀菌、消炎及调节激素水平。
14、急性荨麻疹急救方式
病情严重时,可伴有休克、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
急救方式为:①0.1%肾上腺素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必要时可重复使用,心脏病或高血压患者慎用;②糖皮质激素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可选用地塞米松等,应避免长期使用;③支气管痉挛严重时可静脉注射氨茶碱;④喉头水肿呼吸受阻时可行气管切开,心脏骤停时应进行心肺复苏。
15、SLE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
①颊部红斑
②盘状红斑
③光过敏
④口腔溃疡
⑤关节炎
⑥浆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
⑦肾损害:尿蛋白0.5g/24小时或3+或细胞管型
⑧神经系统异常:抽搐或精神病
⑨血液学异常:溶贫或白细胞/ul、或淋巴细胞/ul或血小板/ul
⑩免疫学异常:dsDNA抗体+,或抗心磷脂抗体+,或Sm抗体+
11抗核抗体阳性:除外药物性狼疮所致
*以上11项中先后或同时至少4项阳性者可诊断。
16、简述皮肌炎的诊断标准
①典型皮损:眼睑紫红色斑、Gottron丘疹、皮肤异色症等;
②对称性四肢近端肌群和颈部肌无力;
③血清肌酶升高;
④肌电图为肌源性损伤;
⑤肌肉活检符合肌炎病理性改变。
符合上述3-4项标准加上典型皮损即可确诊,多发性肌炎需要4项标准无肌损。
17、重型药疹和治疗原则(急救原则)
临床上将病情严重、死亡率较高的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以及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称为重型药疹。治疗如下:(1)及早使用足量糖皮质激素:一般可用氢化可的松-mg/d静滴,或用地塞米松10-20mg/d静滴,糖皮质激素如足量,病情应在3-5天内控制;病情严重者可选择甲泼尼龙,1g/d静脉注射,连续3天,以控制病情;
(2)防治继发感染: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如有感染存在,选用抗生素时应避免使用易过敏药物(特别注意交叉过敏或多价过敏);选用过敏反应较少的抗生素,如红霉素,林可霉素;选用抗真菌药物。
(3)加强支持疗法:及时纠正低蛋白血症和水电解质紊乱,注意维持血容量,必要时可输入新鲜血浆、血液或血清蛋白以维持胶体渗透压,也可减少渗出;肝脏损害时,加强保肝治疗。
(4)加强护理及外用药物治疗:应给予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病室温暖、通风、隔离、定期消毒。注意防治褥疮,眼部护理等。
18、寻常银屑病的分型及诊断——(这一部分还是看书吧,因为书上)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其特征是在红斑上反复出现多层银白色干燥鳞屑。临床分型为寻常型银屑病、关节病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包括泛发性脓疱型和局限性脓疱型)诊断: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检查以寻常型银屑病为例:
(1)特征皮损为白色鳞屑,刮除成层鳞屑,犹如轻刮蜡滴(蜡滴现象),刮去银白色鳞屑可见淡红色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剥去薄膜可见点状出血(Auspitz征)。皮损形状可为点滴状、钱币状、蛎壳状、花瓣状、疣状。
(2)部位:以四肢伸侧,特别是肘部、膝部、和骶尾部最常见,常呈对称性。头发可成束状发,甲受累多表现为“顶针状”凹陷。
(3)分期:①进行期:皮疹不断增多、扩大,色鲜红,鳞屑较薄,周围有红晕。常有同形反应(Koebner现象);②稳定期:病情保持相对稳定,基本上无新疹出现,旧皮疹逐渐扩大,有较多较厚的鳞屑;③消退期:先从躯干、上肢开始消退,头皮及下肢消退缓慢。
各类型银屑病组织病理学检查:①寻常银屑病表现为角化过度搬角化不全,角化不全区可见Munro微脓肿,颗粒层明显减少或消失,棘层增厚,表皮突整齐向下延伸;真皮乳头上方棘层变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周围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浸润。②红皮病型银屑病的病理变化主要为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充血更明显,其余与寻常型银屑病相似。③脓疱型银屑病表现为Kogoj微脓肿。19、银屑病外用药物治疗种类
①急性期宜用温和保护剂及皮质类固醇制剂,另外还可用0.%-0.1%维A酸霜剂(如0.05%-0.01%的他扎罗汀凝胶),维生素D3衍生物如钙泊三醇;
②稳定期及消退期可用作用较强的药物如角质促成剂及免疫抑制剂,但应从低浓度开始。皮损广泛时应先小面积使用。
20、急性湿疹和接触性皮炎的鉴别
急性湿疹
急性接触性皮炎
病因
复杂,多属内因,不易查清
多属外因,有接触史
好发部位
任何部位
主要在接触部位
皮损特点
多形性,对称,无大疱及坏死,炎症较轻
单一形态,可有大疱及坏死,炎症较重
皮损境界
不清楚
清楚
自觉表现
瘙痒,一般不痛
瘙痒、灼热或疼痛
病程
较长,易复发
较短,去除病因后迅速自愈,不接触不复发
斑贴试验
常阴性
多阳性
21、根据湿疹各期的皮疹特点简述外用药治疗原则
①急性湿疹:好发于面、耳、手、足等,严重者可弥漫全身,常对称分布。常表现为在红斑基础上出现针尖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周围境界不清,周边丘疱疹逐渐稀疏,可因搔抓形成点状溃疡面,有明显浆液渗出。患者自觉瘙痒。——渗出少者用糖皮质激素霜剂,渗出多者可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消毒、抗炎、收敛,渗出减少后同前者,与油剂交替使用。
②亚急性湿疹:常由急性湿疹减轻或处理不当发展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伴少量丘疹,皮损呈暗红色,可有鳞屑及轻度浸润,仍自觉瘙痒。——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可加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③慢性湿疹:常由前两者迁延而来,也可由刺激轻微、持续而一开始表现为慢性化。好发于手、足、小腿等,多对称发病。表现为患部皮肤浸润性暗红斑上有丘疹、抓痕、鳞屑,局部皮肤肥厚、表皮粗糙。有不同程度的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或减退。仍自觉瘙痒,常阵发性。——选用软膏、硬膏、涂膜剂等。
就这样吧!加油!
扫码
当前时间: